时间:2016-03-04 14:27
		
			  据考古发掘表明,中国陶瓷的外销,最晚始于唐代。而将中国陶瓷器大量用送到海外各地的,就是贯穿欧亚非大陆的中国古代的 “海上丝绸之路”。
  陶瓷,作为国际贸易的文化载体,在碰撞和交流中,也显示出了它的兼容并包,以及强大接纳力和创新性。广东石湾窑的陶器,就在千年不断地陶器烧造生产外销中,诠释了丝路外销瓷的兼容并包性。广东石湾窑陶瓷博物馆理论研究主任纪文瑾说:“广州当时是我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而石湾窑就恰巧在这个港口旁边。石湾窑的产品在大量运输到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同时,石湾的制陶师们也吸收借鉴了当地的文化气候等方面特点,对外销陶器做了一些改变。比如调整陶瓷器的大小、釉色,和盘碗的深浅等。”
  生产于中国的陶瓮和瓷瓮,在丝路延线的东南亚婆罗洲,也受到了当地人的追捧和重视,被当作为一个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并将瓮应用于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婚丧嫁娶仪式和财物存储之中。中国的制陶制瓷师们也因此调整了瓮的大小和颜色。纪文瑾说:“石湾窑的黄、青、黑色陶瓮,就因为它形制厚重古拙,釉色朴实无华,受到了婆罗洲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塑有浮雕龙的最受欢迎,甚至认为比白瓷青花瓮还好 。”
  纪文瑾认为,顺时而为,顺需而产,是千百年来石湾窑窑火经久不息的重要原因。而石湾窑外销陶器在兼容并包的发展的同时,其实中国丝绸之路中各方外销陶瓷器发展的一个缩影,世界各地经济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兼容才是共同生存之道。
  主席在谈“丝路精神”就引用这样一句话“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笔者认为,外销瓷的发展,就是中国特色文化与世界文化在融合中,兼容并包独具特色发展的一个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