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04 14:21
专家:到2016年底全国将有三分之二画廊消失
又近年底,各家画廊也到了“算总账”的时候。尤其是在今年市场不乐观的情况下,画廊主管们会更加头疼。田纪文是潍坊集文斋美术馆总经理,今年画廊保持了收支平衡,但却没有见到利润。目前,他不敢盲目代理更多的艺术家,重点只放在了与自己签了10年长约的一位艺术家身上。与田纪文不同,南京六尘艺术馆馆长柳晖今年仍然签了一些青年艺术家,但和前几年相比越来越慎重。因为他发现即便签有封闭式合同,一些艺术家也很难以契约精神对待,各种诱惑都可能让艺术家随时不淡定。他甚至认为,这种签约制在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环境中是很难成立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
早在今年5月,北京大学陈少峰教授就预言,到2016年底全国将有三分之二画廊消失。如果签约的方式真的不适合中国,艺术家以个人身份就能介入市场,那么这样的预言恐怕也不是危言耸听。
画廊:默契最难得
柳晖的六尘艺术馆经营了五年,很多青年艺术家都通过这个平台成功走向了市场。他认为,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签约就相当于找到了工作,机构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从学校到市场的过渡。前几年市场比较繁荣,很多投资者介入艺术市场,在金钱诱惑面前艺术家的心态变得脆弱起来,但这种问题不能单方面责怪青年艺术家,更多原因是中国买家不习惯于通过代理机构购买作品。
今年爆出的“范扬事件”让柳晖感触很深,他坦言:“这个事件很有现实意义,不管站在哪一方,其实都是一个警示。在国内,每个艺术机构都是在不规范中生存,我们面临的是整个环境带来的困扰,只希望大家都能生存下去并且有点节操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