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5-11 20:20
汉朝自此开始大规模地从新疆引进玉料,这为汉朝玉衣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充分保障,也是汉武帝以后葬玉使用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西汉前期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器数量相当可观,制作这些玉器的玉料一部分采自于诸侯国境内的玉料产地,另一部分则从玉石产地引进,其中和阗玉占了相当比例。诸侯国获得玉料的主要途径有二:一是在本国境内开采,二是通过贸易获得。
随着中央朝廷统治力量的加强,对外经济往来被中央朝廷所垄断,诸侯国从异域输入玉料的渠道被切断,制作玉衣所需的玉料只能就地取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用大理石或汉白玉等其它材质来制作玉衣的现象。
工具:砣机的出现宣告玉器工艺诞生
我国古代治玉使用的主要是旋转性工具——砣具,据《天工开物·珠玉》篇载:“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 这里记载的即是明清两代琢玉匠人所使用的琢玉机,又名“水凳”,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铁制砣具的旋转加上解玉沙的摩擦对玉器进行切割琢磨。
文物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根据这一现象,结合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玉器上复杂的花样纹饰,指出这些玉器都是用原始的石砣机制作的,并据此提出砣机的出现使玉器从石器制作工艺中最终脱离出来,宣告了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工艺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