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品与女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件符合当时流行时尚的艺术品,才具备被称为杰作的条件,得到被尊重的地位。如这件武汉华阴堂主人收藏的清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烧造的胭脂红地轧道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就是最好的证明。
乾隆时期的时尚就是华丽热闹,重装饰。这件梅瓶采用了一种难度较大的工艺:轧道。就是在瓷器底子上有暗刻的纹饰,有点像布料上的暗花。胭脂红是一种极鲜艳柔媚的色彩,上面描绘了黄、白、绿、蓝、青等各色各样的花卉,这么多的颜色都用娇嫩的粉彩体现,并不与胭脂红发生冲突,所以看上去既有花团锦簇之感,又不失层次感。
这件梅瓶身上聚集了乾隆朝最流行的装饰元素,绝对称得上是乾隆朝、甚至是瓷器烧造史上的顶级官窑。同样的一件梅瓶2004年秋天在香港苏富比的古董艺术品拍卖会上,如同身着时尚晚装的皇后,吸引了众多收藏家的注意,以4150万港币的拍卖价落槌,一举成为当年清代瓷器的第一高价。
梅瓶通体施以均润的胭脂红彩,作轧道上剔花后绘上多种花叶纹饰。其釉色的相配异常考究,作为地子的胭脂红彩制作尤其成功。这釉色初出现于康熙晚期,是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红釉中加金以低温烧成。早期多施于薄胎白釉器上,施釉较薄,以便发色及流釉均一,但成功烧制殊不容易。而要在此梅瓶硕大、圆浑、线条多变的表面施以更丰厚的胭脂红彩作轧道剔花,烧来浓艳珠润且厚薄得宜,相当难得。
这件梅瓶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西洋艺术风格的钟爱,与康雍两朝或是乾隆朝间同类的青花梅瓶相比,器形更高大、颈项更修长、双肩更圆润宽阔,为乾隆朝间御赏瓷器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同样的梅瓶目前已知的全世界仅存三件,其升值潜力相当于伦勃朗与梵高的油画。
这件梅瓶已被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先生鉴定为真品。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在档案中被称作“瓷胎画珐琅”,即俗称的珐琅彩瓷器;另一类在档案中被称作“瓷胎洋彩”,系指模仿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珐琅彩瓷器,现在其中的一些被称作“粉彩”。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陶成纪事》载:“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
近年来乾隆粉彩瓷器成交价格
清乾隆30年(1730)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 230,000,000
清乾隆青花粉彩游春图双耳瓶 119,025,000
粉彩山水楼阁如意万代耳琵琶尊 54,625,000
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52,800,000
清乾隆胭脂红地轧道锦纹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 44,407,568
粉彩「蟠桃献寿」图圆盖盒 35,040,000
清乾隆青花粉彩开光四仙女图八棱瓶 34,960,000
款识:乾隆粉彩的官窑器大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少数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民窑器亦有书六字及四字篆款的,但款字极不工整。
仿品:由于乾隆官窑粉彩器的经济价值很高,因此清末和民国初年有很多仿制,并且有以乾隆瓷后加彩的,后加彩以绿地、红地粉彩为多见。
乾隆粉彩器的内面及底足常施绿釉,其中内面为淡绿釉,底面为绿釉。绿色浅淡而闪黄,表面有小皴纹。胎釉结合牢固,极少剥落。绿里粉釉中以金线勾绘纹饰轮廓或口涂金者为精品。嘉庆以后所制则绿色深重,多见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