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明清官窑瓷器价值

时间:2016-05-07 17:20

  明清官窑瓷器一  

  人类在儿童时代就开始使用火。 

  在距今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人类烧制出了原始青瓷。如果说火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第一次尝试,那么,华夏先人将瓷石烧成坚硬的原始青瓷,进而在东汉时期又烧制出成熟的瓷器,这一质的飞跃,则是在继陶、青铜之后,人类造物的又一杰作。自此以往,瓷器的用途由开初的礼器、日用器逐渐扩大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至逐渐登上了艺术的殿堂。 

  斗转星移...... 

  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走向它的尽头。然而,在这五个半世纪中,社会并不乏微妙的变化。在时代变化的大背景下,明、清时期,五彩缤纷的彩瓷迅速取代了苍翠的青瓷,占据了瓷业的首席。唐宋名窑难企及,明清箐华色更佳。在清代康、雍、乾三朝,景德镇官窑瓷器终于依托华夏数千年文明的底蕴,依持其本身具有的功利性,攀登上瓷史的高峰。 

  官窑简史 

  中国的瓷业生产分官窑、民窑两条线索发展。明代晚期以后,在民窑中,又分为内销瓷和外销瓷两条支脉。本网站仅介绍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 

  色彩缤纷的追求 

  古今中外的皇家贵族,一贯以制定自家专用器皿为身份的象征。古代中国是封建大国,又是瓷业发达的国家。在商、周时期至唐、五代的皇家贵族墓葬中,都有为其专烧的瓷器出土。由这些陪葬器物分析,在商、周时期,南方,特别是吴、楚等青铜文化不发达的地区,有以原始青瓷代替青铜器随葬的现象;六朝时期,有以青瓷代替玉器随葬的现象;至唐、五代,青瓷多仿金银器、漆器,它们都是各朝各代皇家贵族身份的象征。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时代变迁,王朝更替,瓷业发展,而贯彻始终的是瓷国皇家贵族青睐瓷品的传统。在我国,它的原料易得,而成本与制作又较青铜、玉、金银、漆器容易,在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达地区,当然以后者为贵;但反之,瓷器的可塑性使其成为皇家贵族祭祀、日用、赏赐、交往礼品、陪葬的首选之物。 

  明、清两代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品种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过去那种"釉如玉"的青瓷,不再为皇家贵族文人雅士所追求了。从明代洪武朝开始,以青花瓷为代表的彩瓷勃兴起来: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纷至沓来。这一系列釉上彩新技术的开拓及颜色釉品种的不断创新,其实不仅是中国制瓷业辉煌成就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意识发生深刻变化的一种反映。 

  中国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修身养性观念,是所谓"仁、义、礼、智、信"。汉唐以降,出现青瓷独盛,并且呈历久不衰态势的原因之一是皇家贵族、文人雅士们执着的追求青瓷那如玉一般的釉色,将青瓷人格化。因为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以玉比德"的传统,认为玉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十一种美德,而当他们将如冰似玉的青瓷器皿置于案几,或品茗时频频显现之际,实质上也正是他们对自己德行操守的一种炫示。北宋,李觏公开反对孔、孟和董仲舒等人脱离实际物质利益空谈"仁义"的一系列观点,认为反对讲利的一切主张,都是"贱人之生,反人之情”的,而提出了"人非利不生"的功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南宋陈亮、叶适继承李觏的思想,认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乐其内而不愿其外"的主张和"尽废天下之实"的理论——人只要精神生活,鄙视物质生活——在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在批判的基础上,他们还明确提出:人的需要应该是全面的,人即要有精神生活,也要有物质生活:人应该"各务其实"。这些思想主张,更给后人以深刻的影响。明代中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一种强烈要求摆脱旧思想道德束缚,公开谈论物质享受的思潮已不可遏制。时代的洪流不可阻挡,帝王和文人雅士们纷纷淡化了对象征"洁净无瑕"品格的青瓷的追崇。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之下,瓷业生产自觉不自觉的迈出了从单色釉到彩瓷的步伐。 

  朱明朝廷效刘汉、赵宋之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集大成者,专制思想渗透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瓷业也不例外。它建立了御窑厂,专门为朝廷生产大量的祭祀、赏赐、生活用瓷。从明初青花、釉里红,宣德青花五彩,成化斗彩,正德素三彩,万历五彩到清康熙珐琅彩,乾隆粉彩,事实证明,彩瓷的魅力是不可争议的 。况且景德镇是青花、釉里红的故乡呢。清康熙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放的一个朝代,康熙帝亲督宫廷造办处生产出洋为中用的珐琅彩瓷。同时,满清王朝较朱明王朝更少中国正统思想的束缚。由此,官窑瓷发展到清代,粉彩成为其主要品种,是古陶瓷史上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