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清琺琅瓷的发展

时间:2016-05-07 17:18

  清琺琅瓷的发展 

  珐琅彩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极负盛名,是由清宫垄断生产,并且仅供皇室使用权的瓷器品种。

  珐琅彩瓷器自康熙中期开始烧制以来,康熙帝便下令更改了三百年来宫廷用瓷均在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惯例,而将珐琅彩瓷的烧胎与绘彩分两地进行。据清宫档案记载,珐琅彩瓷的烧造地点实际应为三处:一是紫禁城内皇帝寝宫养心殿的西侧配房;二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允祥的怡亲王府;三是地处京西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内,但都统归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辖理。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后,宫内珐琅作逐渐移出京城,改由广东粤海关监督制作。

  雍正、乾隆两代帝王对珐琅彩瓷的喜爱尤甚,在瓷胎上画珐琅的技术不仅得到继承,还开始自炼珐琅彩料,为具有本国珐琅彩瓷器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珐琅彩瓷的初创阶段,主要是仿烧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因此所用彩料与同时期的金属胎画珐琅器物所用的彩料一样,均系西洋进口,所以色彩单一,产量不大,造价高昂。雍正帝即位后,对珐琅彩瓷的生产更加关注,曾于雍正元年(1723年)扩充了造办处的珐琅作,并命其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持造办处的珐琅作,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对珐琅彩瓷器的质量仍不太满意,如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四年8月19日,郎中海望奉旨:‘此时烧的珐琅活计粗糙,花纹亦俗,嗣后尔等务必精细成造,钦此。’”又《活计档·清档·雍正记事杂录》中载:“雍正二年2月4日,怡亲王交填白脱胎酒杯5件,内两件有暗龙。奉旨:此杯烧珐琅。钦此。于2月23日烧破两件,总管太监启知怡亲王。奉王谕:其余3件尔等小心烧造,遵此。于5月16日做得白瓷画珐琅酒杯3件,怡亲王呈进。”可见雍正初期的珐琅彩瓷器的质量仍未达到最佳,而且生产缓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珐琅彩料只有依赖西洋进口,且数量又十分有限所造成的,如清雍正《广东通志》卷58记载:“西洋国……雍正四年5月复遣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14块。”所以珐琅彩料必须谨慎试用,不得随便误损所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雍正皇帝直接干预,又命怡亲王允祥亲自督办自炼珐琅彩料事宜。据档案记载,“雍正六年2月22日,柏唐阿、宋七格等奉怡亲王谕:着烧炼珐琅料。遵此。于本日员外郎沈嵛、唐英说:‘此系怡亲王着试烧珐琅料所用钱粮物料,另记一档,以待试烧完时,再行启明入档。’本日送交柏阿唐、宋七格。”从以上档案来看,在雍正六年时(1728年),造办处自炼珐琅彩料已经成功。又载:“初十日,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黄色、浅亮绿色、松绿色、深亮绿色、月白色、白色、亮青色、蓝色、黑色,共九样;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绿色、深亮蓝色、浅蓝色、深亮绿色、黑色等九样;新炼的珐琅料有: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松黄色、藕荷色、青铜色、深葡萄色、酱色、浅绿色,共九样。”可见当时已经不仅可以新烧出九种与西洋料相同的颜色,而且还新增加了九种西洋料所没有的颜色,色彩也较以前大为丰富。当时自炼的珐琅料不仅颜色多,产量也十分惊人,如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十一月曾一次就“炼得各色珐琅六十斤”。造办处自炼珐琅彩料的成功,不仅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摆脱了因只有依赖进口珐琅料才能生产珐琅彩瓷的捉襟见肘的窘态,而且新增加的色彩也扩大了绘饰题材的范围,丰富的色阶更加增强了图案立体感。

  珐琅彩瓷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垄断性和专有性。任何一件珐琅彩瓷的生产,都是先由宫廷画师来设计画稿,经审定后,旋木样或合牌(指用纸板裱糊出立体的模型),并在旋好的模型上绘画纹饰,呈上御览,批准后再由指定的如意馆画师在从景德镇御窑厂进贡的精美白瓷胎上以珐琅彩料绘饰,最后由造办处珐琅作负责入炉焙烧。在这一过程中,皇帝本人还经常亲自参与具体设计,对彩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式样等都要一一过问,据雍正《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记载:“雍正五年11月29日……先前做过的三足珐琅马蹄炉与通体花样对得不准,今改做的四足与通体花样,其花样改画些亦可。”又“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烧造得一件进呈。奉旨:此瓶釉水比先前虽好,其瓶淡红地、深红花,浅绿地、深绿花,太碎太小不好看,嗣后不必烧造此样。或锦地,或大些树叶花样,用心烧造,钦此。”并且在每件器物烧成后均要再向皇帝呈览,然后定名、贴签、入账、登记造册、配匣收藏,甚至关于为何物配制何种材质的木匣,最后收藏在何处,皇帝均有十分具体的安排,必须遵旨行事。如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六年正月初八日,太监于丙森来说:‘太监高玉等交瓷胎珐琅红地锦上添花茶碗一对,黄地锦上添花五寸碟一对。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库内,钦此。’”由此看来,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并不是随意而就的,什么样的瓷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珐琅彩瓷器,应该是有严格定义的,这是丝毫不能含糊的。

  通过以上赘述,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四个基本的标准去衡量是否是真正的珐琅彩瓷:第一,必须是由江西景德镇御窑厂专贡烧制珐琅彩瓷的白瓷胎;第二,所用彩料是由西洋进口或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自炼的珐琅彩料;第三,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官员承接,从设计、绘画到烧造的所有事宜,而且每一件均应有具体的画师和艺匠;第四,皇帝本人亲自参与器型、纹饰等设计,这四个标准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珐琅彩瓷,所以珐琅彩瓷更为确切地叫法应该为“清宫珐琅彩瓷”,主要应指在清宫中生产的“瓷胎画珐琅”。

  相比于其他品种,珐琅彩瓷富丽华贵,散发着神秘的皇家气息。其艺术特点,笔者认为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在珐琅彩瓷的施彩工艺方面。目前国内已知的珐琅彩瓷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少数几家收藏有珐琅彩瓷器,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对比发现,在这些传世的珐琅彩瓷中,所施用的彩料不尽相同,其艺术效果也各异,应该具体细分为纯珐琅彩料绘饰的品种、珐琅彩和粉彩共同绘饰的品种以及利用“砷”等物质作为添加剂来调制的珐琅彩料绘饰的品种。二是在纹饰题材方面,一部分是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题材,如四季花卉、龙凤、山水、花鸟、花蝶、婴戏和殿宇楼台等建筑图案,以及一些像“岁寒三友”“福山寿海”“三羊开泰”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另一部分则为西洋纹饰题材,如西洋风景、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西洋花图案。

  至于有人将珐琅彩瓷一直俗称为“古月轩瓷”的说法,实为以讹传讹。通过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珐琅彩瓷器来看,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器上却见到有个别的器物署这种款识。所以业界现在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清宫中所藏署有“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器流散出宫后,被一些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珐琅彩瓷器上也应是署有“古月轩”款,进而在民间将珐琅彩瓷器传称为“古月轩瓷”。通过现有资料来看,凡落有“古月轩”款的瓷器,均应为清末民国初年的仿品。

  珐琅彩瓷器自面世以来,一直就是内廷秘玩,并集中收藏于乾清宫东庑的端凝殿内,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为了躲避侵略的战火,1933年时将故宫古物南迁,清宫旧藏的珐琅彩瓷器也随之被迫离开了故宫,此后历经多次辗转,最终在1948年底至1949年初时运往中国台湾。现今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器不超过500件,其中绝大部分都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只有较少一部分零散地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