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 直到宋徽宗才有定调
一般来说,历朝历代官窑的大体风格都是开国皇帝定的。但是宋代官窑的风格,并不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定的,而是宋徽宗赵佶。
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他在立国初期,对文化并未过多顾及。赵匡胤当皇帝可能不是经过深谋远虑的,而是临时的一个冲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当皇帝。所以,他一开始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治国上。
宋徽宗赵佶
北宋官窑创建于北宋宣政年间,是宋徽宗引入汝瓷及开封陈留东窑等窑系的制作精华在开封创建的。北宋官窑口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独资投建的“国有”窑口,宋代官窑瓷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北宋官窑生产严格按照宋徽宗诏敕编纂的《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三代青铜器和古玉器为主,依“名古器”为造型依据,使产品件件有典、禀赋深义,成为当年宋徽宗“新成礼器” 的一部分。
北宋官窑的地位、投入、技术、成果以及它的拥有者,绝不是一般民窑可比的。它充盈着皇室高贵典雅的艺术神韵和光彩,称得上是大师巨匠精湛技艺和宋徽宗杰出艺术才华合璧的典范。宋代官窑瓷的问世也直接导致了宋徽宗“弃汝兴官”。
那么,宋徽宗为什么要“弃汝兴官”呢?
在宋徽宗未设官窑之前,在北方诸窑中,汝窑为魁。宋哲宗曾敕命汝州烧造的贡御瓷器,代表着当时中国青瓷的最高艺术成就。
其一是朝廷需要制作礼器用于国家礼仪祭祀。
宋徽宗即位后,决定举国之力兴修五礼、考订礼器形制,并由朝廷亲自制造用于祭祀的礼器。为契合天地自然之性、彰显国家的文化品位,需要创烧出一种经典的陶瓷作品,纳入国家礼器范畴以追求完美的礼仪。
其二是宋徽宗不满汝瓷艺术品位。汝窑贡瓷当时采用裹足支烧工艺,烧制的器物受力点少,在高温下胎骨易坼裂变形。
假如烧制温度较低,又易造成胎质疏松、充满气孔,缺失厚重之感。
其自身的工艺缺陷,注定难以烧制出厚重庄严的大器。
加之汝瓷釉质寡薄,釉色缺少变化,不合礼器法度,难以满足宋徽宗对陶瓷艺术更高的追求。
其三是汝窑的窑址远离京城,宋徽宗不能亲临指挥,按照自己的艺术标准去贡烧瓷器。
于是,宋徽宗决定“弃汝兴官”,在开封自置窑口,创烧华贵端庄的瓷器。
宋徽宗于1107年专门设置仪礼局,作为新修五礼、考订礼器形制的国家最高领导和执行机构,开展陶瓷礼器的生产制作工作,而且将一切礼制方面的事物纳入仪礼局的业务范畴内。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瓷窑系的制作精华,把当时开封陈留东窑独具特色的东(冬)青瓷釉和“紫口铁足”的制瓷工艺用于官瓷的烧制,创出了中国青瓷巅峰之作—北宋官窑。
南宋官窑 “中兴渡江”后迅猛崛起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南宋官窑有两个烧窑的地方,一个是郊坛下,一个是修内司。
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有这样一段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袭徽宗旧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本朝"指宋朝。宋朝最早使用的定州白瓷因为有芒,不好用,于是造出青瓷器。北宋宣和、政和年间,京师自己安排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指南宋建都杭州,是一个很委婉的说法。所谓"袭徽宗旧制",就是沿袭了徽宗时期的形制,先后在修内司、郊坛下烧造青瓷。“大不侔”,就是大不一样,新官窑跟旧官窑有不一样的地方。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他“中兴渡江”的时候已经21岁,对以前那种富足生活有极深的印象。他到了杭州以后,非常怀念北宋时期那种奢靡的生活。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有这样的描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南宋人的心态,还是非常怀念北宋的生活。实际上,赵构是力图把杭州建成像汴梁一样的城市。
从瓷器烧造上讲,南方的条件相对来说比北方优越。当时南方有越窑,有秘色,有龙泉,制瓷底子雄厚,想烧官窑上手很快。所以在南宋初年,很快就把官窑像模像样地做出来了,尽管跟北宋官窑有所区别,但大体的样子出来了,差别不大。
价值连城一器难求
宋代官窑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以价值连城的姿态傲视中国历代瓷器。1989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只宋代官窑洗,当时的成交价是2200万港币。
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是1989年,二十五年前的中国“万元户”还是一个评价人们是否富有的标准。2200万港币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价!这件宋代官窑洗也创造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2008年,同样是香港苏富比,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以6752万港币成交,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搥瓶只有22.5厘米!可谓名副其实的价值连城。
“紫口铁足”是宋代官窑瓷器最大的特征。所谓“紫口铁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紫口铁足”这个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显,原因是到了南宋,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釉一厚,特征就不明显了。除了“紫口铁足”。
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
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
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仿造。
清人仿造的过程中发现有个与宋代官窑非常相似的品种,基本难以分别。那就是宋代迷人的“金丝铁线”——哥窑。
征集范围:
【中国陶瓷】:历代陶瓷精品,元、明、清官窑为主,宋瓷为佳; 彩瓷,素瓷,青花瓷等;
【翡翠玉器】:明清玉、高古玉、近现代玉器,翡翠,羊脂玉,白玉,青玉,黄玉等各式雕件,籽料等;
【中国书画】:历代名人字画精品,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篆刻等;
【杂项精品】:历代名家文房用品、紫砂、田黄、瓷板画、鸡血石、牙雕、砚台古籍 善本、金银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