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难住了阮承忠,五百多张大面值粮票的卖价是2万元,这对于当时每月工资只有1800元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回家商量后,家人丢出一句话:“你怎么能用两万元买一堆废纸?”后他好话说尽,总算说服家人,把那张大面值粮票连同其他五百多张大面值粮票带回了乌鲁木齐。
与全国粮票相比,省级粮票在收藏界因品种多、搜集难而著称。近年来,省级粮票价格持续攀升,稀少品种更是有价无市,供不应求。在2001年,山西省1955年版30斤面额粮票单价为150元,现在350元也难买到;1966年版山东省5斤面额粮票单价为110万元,现在800元甚至上千元也难以觅到。还有河北省从1954年到1980年共发行了9套省级粮票,目前第1套、第2套粮票在市场上存世量很小,身价不菲。该省第1套粮票为1954年发行,全套5枚,面额分别为5斤、10斤、30斤、50斤、100斤,市场参考价约100万元;第2套粮票为1955年发行,全套8枚,面额分别为2两、4两、半斤、1斤、3斤、10斤、20斤、30斤,市场参考价约150万元。
各类人民币、粮票一组一百六----价格:RMB4,710,000----日期:2017-04-12
1953年人民粮食----价格:RMB4,170,000----日期:2017-02-24
196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价格:RMB2,390,000----日期:2016-11-13
粮票、油票样本册一组六册------价格:RMB1,850,000----日期:2017-02-04
山东地区饭票、粮票一组六枚----价格:RMB5,180,000----日期:2017-02-12
近几年大面值粮票市场成交的价格:
1953年人民粮食----价格:RMB2,450,000----日期:2017-03-23
台湾各种代价券、粮票一组七----价格:RMB2,980,000----日期:2016-04-24
各类人民币、粮票一组一百六----价格:RMB2,530,000----日期:2016-03-05
台湾各种代价券、粮票一组七----价格:RMB1,510,000----日期:2016-12-05
1948年东北粮食总局前方----价格:RMB5,810,000----日期:2017-02-19
他挨个联系熟悉的卖家,每周惠顾常去的藏品市场,始终求而不得。此时,他听说库尔勒的一位藏家由于急等用钱,想脱手一批老大面值粮票,其中可能有这张拾市斤的大面值粮票。
几天后,他坐火车赶到这位藏家的住处。这位藏家告诉他,自己手头确实有1957年的新疆拾市斤大面值粮票,可是不光卖,要买,必须把他珍藏的五百多张大面值粮票一同买走。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上海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新中国粮票诞生于1955年8月25日,一直沿用至1993才正式“退休”,其间长达38年。随后,方寸粮票进入收藏市场,很快就成为广受追捧的收藏佳品。目前,我国的粮票收藏正渐入佳境,与邮票、钱币、烟标、火花并称为“五大收藏品”。据报载,香港普艺公司在2005年8月6日举行的钱币邮票和怀旧收藏拍卖会上,首度参拍的全套“中国粮票”,仅拍卖底价就高达2.4万港元;在2007年4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收藏品市场举行的第四届票证竞卖会上,一组山东解放区粮食票证(一共35枚)以112万元成交,创下了近几年来国内粮票拍卖的高纪录。
“那时候,我只要一有空,就会到西北路、民街、延安路等收藏品市场转悠。”阮承忠说,一来二去,“开门票”的成员慢慢浮现出来,四市两、半市斤、一市斤、三市斤等,并陆续被他收入囊中,而且成交价每张只有30元至50元。就在他眼瞅着这套粮票快集齐的时候,问题来了:拾市斤粮票难觅踪迹。
目前刘老拥有的粮票已有上万张,他按照地区、时间、品种的排序方法将这些粮票整理出来,已有12本粮票集。说起藏品之,刘老自豪地告诉记者,票面规格大的粮票有16K纸那么大,票面金额大折合成我国如今的计量单位的话是一张45万斤的粮票。这是一张粮票,刘老介绍,民国32年(1943年)当时的安徽省指派安徽当地的银行采购一批军粮,然后把粮食从连云港运抵上海。这张粮票还具有“圣旨”的作用,由于数量比较大,在粮票的背面还签署着“沿途各为运粮提供一切便利,不得有误”的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