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6-06 11:09
图为张大千像(七十六岁)
张大千,原名张正权,又名张权,乳名小八,后改名为猨、蝯、爰、季、季蝯、季爰,字古皇、大千。关于张大千字大千,可从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是张大千有“张爰字大千书画之印”的印章,一是他在《大雄山最乘寺之杉》中题道:“己巳(1929年)七月画并题,西蜀张爰字大千。”张大千号大千居士,别署石室沙弥、弘丘、弘丘子、弘公、大千学人、大千老人、大千逸者、南场丈人、南场老子、爰皤、爰翁、爰老人、爰叟、爰杜多、阿爰等。画室、居室名有大风堂、百石堂、寂笑斋、大砚斋、迟秋簃、税牛厂、摩耶室、昵燕楼、潇湘画楼、摩诘山园、八德园、可以居、环荜庵、摩耶精舍等。张大千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17时至19时之间,生于四川省内江县(今内江市)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1983年(癸亥)4月2日上午8点15分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八十五岁。
图为张大千的《江村渔归图》
张大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如黑猿转世、虎胎愈病、百日师爷、百日和尚、结识韩女、知己秋君、网师养虎,澳门饲猿、富可敌国、贫无立锥、空手作寿、五十避灾、长履鸣沙、印度礼佛、夹江造纸、西康写生、定居南美、迁居北美、二上华山、三至黄山、四登峨眉、常住青城、修八德园、建可以居、筑环荜庵、造摩耶精舍等。然而张大千确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在日寇侵华期间,他拒绝担任日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并敢于揭露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罪行。他还通过诗词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日寇的憎恨。张大千自五十一岁离开家乡后,在外漂泊达三十余年。在这期间,他对祖国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思念,均反映在书画、诗词、言谈上。张大千晚年寄居中国台湾省后,思乡之心更甚,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未统一、亲人仍离散这种不正常状况的强烈痛楚和深深忧怨。
图为张子君像
张大千祖籍为广东番禺,后迁居湖北麻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四世祖张德富以候补简放内江县知县,遂率家赴川就任。张德富卸任后,在内江县一泗滩黄家庙购置田园庐舍,耕读传家,从此定居内江。到张大千时,已是张家第十代。张大千曾在书画作品中写过“汉安张爰”,汉安县为东汉置,隋改名江安,故城在今四川省江安县东六十里。按《元和志》谓:“内江即东汉汉安县。”《水经注》亦有“牛鞞水径汉安”之文,疑北周之前尝于今内江地侨置汉安县,但非东汉故城。张大千之父张忠发,字怀忠,母曾友贞。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长子、五子、六子、七子、次女早殁。二子张正兰,又名泽,字善子,号虎痴,为我国近代著名画家,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三子张正齐,又名信,字丽诚,从事贸易,曾一度为川、黔两省商界巨擘。四子张正学,又名辑,字文修,为四川“四大名中医”之一。张怀忠曾经营盐业,后倒闭。曾友贞擅长单线白描,工笔花鸟颇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