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爱美之心,当我们的祖先次在静止的水面看到了自我的影像之时,想必是惊讶中夹杂着喜悦。接着,人类的本能开始产生了对于美的向往。于是,经历了长久的生活实践,终于有一天,人类创造了铜镜。
在古代,铜镜不仅仅是日常用品,它更因为技艺精巧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让王孙贵胄为此痴迷。而在收藏家的眼中,古代铜镜更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据文献记载,从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到百年前的晚清,历代铸镜不止。
考古发现,早的铜镜是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铜镜(1975年发现于甘肃省的广和齐家坪,故名“齐家文化”),其次是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妇好”铜镜(“妇好”,商王武丁的王妃)。
记者查询资料后发现,齐家文化至西周时期,齐家商周铜镜均为圆形,镜面平或微凸,镜身较薄,多为弓形或称桥形钮。以素镜为主,直到西周中晚期才出现重环镜和鸟兽纹镜。
本公司近几年对龙凤纹铜镜市场分析估价:
青铜器龙凤纹铜镜--------------价格:2,000,000----日期:2017-07-14
清雕填漆龙凤纹铜镜------------价格:2,440,000----日期:2018-01-04
龙凤纹铭文镜------------------价格:2,250,000----日期:2018-01-16
战国龙凤纹连弧镜--------------价格:2,350,000----日期:2017-05-04
变形龙凤纹阳燧镜--------------价格:1,250,000----日期:2017-05-24
龙凤纹铜镜市场行情,铜镜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和铭文,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在国内都有零星发现,战国时铜镜开始盛行,产量大增。
由此可见,在铜镜的发展历史中,各朝代的铜镜纹饰种类并不是单独的存在,有时往往会相互影响,交相辉映。其中,纹饰特殊者,必然存量少,其市场价格高于常品。如战国铜镜上有带人面纹者,数量极罕,收藏投资价值则高于其他常品。
有专业人士认为,其实铜镜进入拍卖领域的时间并不短,但真正为收藏爱好者所了解是始于2004年初,中国嘉德推出的铜镜专场,当时的全部拍品均为民国时期知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
近几年龙凤纹铜镜市场行情价格:
雕漆龙凤纹铜镜----------------价格:1,800,000----日期:2018-03-10
清雕填漆龙凤纹铜镜------------价格:2,330,000----日期:2017-10-21
龙凤纹画像镜------------------价格:1,790,000----日期:2018-02-07
清雕填漆龙凤纹铜镜------------价格:2,490,000----日期:2017-11-24
雕漆龙凤纹铜镜----------------价格:1,300,000----日期:2017-07-05
龙凤纹铜镜展览,铜镜在两千多年的变迁中出现过很多种类,尤其是纹饰十分复杂,形制也常变,这一切都与改朝换代相关。根据不同朝代的纹饰,基本上可以判定铜镜铸造的年代,如早期的战国镜除特种工艺镜外,主题纹饰图案可分为素镜、纯地纹镜、花叶镜、山字镜、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羽鳞纹镜、连弧纹镜、多钮镜等;到了汉代,铜镜除沿用战国镜外,又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规矩纹镜、变形四叶纹镜、神兽镜、夔凤纹镜、龙虎纹镜、画像镜等;唐代的铜镜主要流行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花鸟镜、瑞花镜、神仙人物故事镜、盘龙镜、八卦镜、万字镜和特种工艺镜(金银平脱镜、贴金银镜)等;宋代以后的铜镜日渐衰退,工艺创新也举步维艰,绝大多数纹饰沿袭前朝,没有了新意。
本公司纵观近几年来的收藏市场,总体成交数据呈现出连年下滑态势,以至于市场上关于“回调”的探讨不绝于耳。然而,在每年的春秋两大拍卖中,却总能冒出一些“任性”成交的“亿元”拍卖数据,给低迷的市场提振信心。事实上,正是这些大收藏家们的“任性”表现,为助推艺术品市场整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支撑和资金源泉。
要说收藏圈里的“任性”帝,恐怕非刘益谦莫属了。因为他的每一次出手几乎都以天价追逐精品为主,且常常高调,因而广为业界“熟知”。笔者翻阅了其近的几次大手笔拍卖:204年4月,他以2.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同年月26日,又以3.48亿港元拍下了被誉为唐卡之王的十五世纪“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39亿港元拍下“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弘纹瓶”;而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成交的张大千《桃源图》,买家正是刘益谦。
这一系列出手,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只能以“有钱任性”来理解了。但深入分析,对于收藏家而言,艺术品收藏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手段。其中精品资源是十分稀缺的。这就为投资留下了潜在增值空间。这也正是刺激收藏家参与的源动力。因此,面对转瞬即逝的精品资源和投资机遇,大收藏家往往只能通过“任性”举槌报价争抢。因为他们懂得:这一次得不到,在不确定的未来出现时,价格只能更高。收藏投资者作为艺术品的投资人,同时也是艺术品市场价位的推手和受益者。正是因为他们在两者之间不断转换身份,终促成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