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个艺术家的作品值不值得收藏?
艺术品对应的是艺术家,一件艺术品是否有收藏/投资价值,先得了解成就它的艺术家。以下本人浅薄心得总结,仅供参考。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与方法,期以引玉之效。
這可能是一个既迷惑收藏者,又困惑普通爱好者的问题。然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如此,审美能力有高低,人对事物有好恶,暂时将這些主观因素抛开,尝试着分析客观因素来解读一下這个问题。
荷塘春秋,吴冠中,1996,92×73cm,油彩,麻布,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第一:时代性
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中,每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作品都不相同,优秀的艺术家对时代的感受会很敏感,会有自己的思考,這些思考会直接反映到他的作品里。
就像二战后,经历了经济萧条、世界大战的美国,人们处于惶恐之中,他们开始对社会产生怀疑,艺术家也一样,他们无法改变残酷的社会现实,只有拿起画笔来寻找一个表达情感的出口,于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应运而生,出现了像波洛克、罗斯科這样的艺术家,他们用抽象的语言,表达着对于战争/自身遭遇的真实感情。
《1948年第5号》,杰克逊·波洛克(美国),售价1.4亿美元。
波洛克是个喜欢孤独的美国人,他的這幅作品,画面中明艳的黄色、橙色夹揉着变化多端的各色线条,看似有些零乱无章,实则通过這种表达,传递出不安、焦躁、慌乱的真实情感。這幅画绘于1948年,此时的美国处于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增大,整个社会弥漫快走与焦躁的气息,与现代的中国类似,似乎更符合目前中国人的心态。
对于观众而言,我们收藏、凝视這样的艺术品不仅可以丰富自己对于艺术家所处时代的认识,也可以从艺术家的思考中补充那些未知的领域。
所以是否具有时代性成为我选择一件艺术品第一个考量要素。
第二:民族性
文化的力量有时是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各国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所以产生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作思想千差万别。
古埃及是一个生死观很强的民族,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化为一颗星星,进入另一个世界,只要尸体安好存在就可以循环的重生,有钱的法老们为了更好的保存尸体,建造了金字塔,作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它比为艺术而作的艺术品更持久,更具有美感,成为埃及的一个符号。
埃及 胡夫金字塔
我比较喜闻乐见的是中国的艺术家能用本国独特的艺术语言来述说个人的艺术主见。纯粹的临摹不能算作品,文化自信在這个充斥着崇洋媚外的社会中提出来显得如此重要。
第三:创造性
艺术家应是敢于突破现有观念、不断尝试改变的一群人。
从古至今的艺术圈,画家与画匠被区分的很明显,画家看不起画匠的示例很多,古有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的仇英,虽踏实刻苦,仿古临摹可似真,精工细描很写实,但因不懂诗文、画面缺文气与创新,仍不被广泛的文人圈所接受,以至明末画坛评论大佬董其昌在“南北宗论“中将仇英归为了贬抑行家画的“北宗”一派。
明,仇英,松溪横笛图,绢本,设色,纵116.4,横65.8厘米,藏南京博物院。
离我们近一点的齐白石也与仇英一样曾经同样的问题,当年齐白石为了躲避家乡的土匪战乱来到北京,起初北京的艺术圈对這个木匠出生的画家也是不认可的,所以早期齐白石只能以刻章为生,直到后来遇到了在北京文艺圈混的比较好的陈师曾做经纪人,不仅在艺术上给出自己的意见,还不留余力的给他四处宣传,齐白石也是个刻苦专研、敢于否定自己的人,衰年变法可能大家都听说过,齐白石在65岁左右改变了许多自己的绘画技法,融合了当时很受欢迎的吴昌硕画作的金石趣味,创出了“红花墨叶”的个人艺术特点。
风动秋荷,齐白石,1924,49.5×135.4cm,纸本水墨设色,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一个艺术家缺乏了创造性等于鸟没有了翅膀,画得再好,只能是画匠。艺术界的“工匠精神”应该体现在对“变革”的执着追求上,追求不同、强化本我、求变是艺术家的基本素养。
画笔永远转的没有脑袋快,时代性与民族性是思想、精神层面的东西,创造性可能更强调的是艺术表达方式的问题。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收藏与投资。
做个小互动,综合以上叙述,您会收藏下面两幅画作的哪一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