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食货志》:“至大三年(1310年)初行钱法,立资国院,泉货监以领之,其钱文‘至大通宝’,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十文。”
该图是蒙古国祭祠职员从蒙古国来到宁夏开城遗留的。包浆熟旧。开城有忽必列的行宫。42毫米,22克重。1953年到1970年,蒙古国成吉思汗的后裔每年来宁夏固原市开城成吉思汗行宫祭祠。2005年,宁夏考古队在开城发现大规模皇宫遗址。
《元史食货志》:“至大三年(1310年)初行钱法,立资国院,泉货监以领之,其钱文‘至大通宝’,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曰‘大元通宝’者,一文准至大通宝钱十文。”
本公司近几年对大元国宝光背市场分析估价:
代大国宝背龙纹大钱------------价格:2,090,000----日期:2018-03-18
代“大国宝”背单龙纹大--------价格:2,740,000----日期:2017-10-15
代大国宝背至大双龙大钱--------价格:1,810,000----日期:2018-02-07
大国宝------------------------价格:1,950,000----日期:2017-01-04
代“大国宝”背“至”----------价格:2,950,000----日期:2018-01-20
大元国宝光背出手,在中国的钱币史上,在元代鼎力大举推行,是元的一项基本国策,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元朝就刊行“中统元宝交钞”,顺帝时又刊行“古玩交钞”,元代很少铸行铜币,由于元一直地滥发,一直贬值,进而引起恶性的通货膨胀,这即是元代经济状态一大特征。“大元国宝”其时并非是有值的流通钱币,但这种具有特殊意义、形制细腻的大样型钱币,就显得格外出奇,又因历代钱文书称“国宝”的唯它独是,堪称古钱一绝,同时它也展现出元代时期铸钱工艺高明水平和钱文书法艺术的魅力,难怪一直为子女藏家所争宠。
“大元通宝”折十钱(八思巴文,背上“宜”字钱)。著名钱币学者孙仲汇先生在《古钱币图解》一书的第63页上曾提到此钱:“‘大元通宝’版别许多,且巨细厚薄不均,又有背上阳文‘宜’字者,仅见一枚。”可见孙仲汇先生见过此版式钱币,惋惜没有提供图片和拓片,以至于使人无法知晓其庐山真面目。笔者珍藏的这枚背上阳文“宜”字钱,生坑,锈片坚硬,背郭深竣,文字清晰。此钱直径40毫米、厚度4毫米、重量20克。此类钱币的反面图案多有所转变,除光背者以外,尚有背四出、四蛙、四花等等。
近几年大元国宝光背市场行情价格:
大国宝------------------------价格:2,520,000----日期:2018-02-02
代大国宝背龙纹大钱------------价格:2,430,000----日期:2017-11-14
大国宝背龙凤------------------价格:1,410,000----日期:2017-08-24
大国宝背龙纹------------------价格:2,940,000----日期:2018-04-08
“大国宝”款钱币--------------价格:2,860,000----日期:2017-12-25
大元国宝光背成交价格,金章宗在位时所铸的“泰和通宝”钱,分五等币值,以折十型楷书大钱为珍罕,相传钱文乃章宗御书。章宗以善写宋徽宗瘦金体著名,所铸泰和钱,无论是制作工艺,照旧钱文书法,都颇具徽庙遗风。《金史食货志》载:“四年(1204年)八月,定从便钱法。后铸大钱,一值十,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并行。”史料中所纪录的折十大钱是“重宝”,而“通宝”大钱则未见记述。谱录中有宽缘、细缘两种版式,细缘类又有大字、小字之别。民国时藏泉家有之,如获拱璧。是品“泰和通宝”折十楷书大钱,径4.23厘米,重19克,属细缘类,与谱载之物小有区别,应为新版。现在楷书折十大钱存世量当在10枚之内,不失为古泉名珍之一,每枚市场参考价25万元左右。
是品篆书“大元国宝”铜质大钱,直径5.1厘米,重29.4克,背有双龙纹,穿口上下有篆书“至大”纪年,其铸造优异,当属至大年间纪念币性子的开炉大钱,相当珍贵,昔被列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现在市场参考价105万元左右。
元朝元武宗海山,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文字形制极为细腻,有以孤品背龙纹者尤其细腻,疑为开炉试铸样钱。尚有铅钱孤品,系雕母。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奢尚文化艺术品交易拍卖乐成一枚大元国宝光背拍卖15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