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5-07 18:46
玉帝有九玺,人皇有六玺(天子信行之三玺+皇帝信行之三玺)。从秦始皇“乘舆六玺”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与此相对应,皇帝的印章则称“玺”,自此“玺”成为皇帝印章的专用名词。皇帝的“玺”有公、私之分。凡是皇帝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时所钤用的具有公章性质的印章,人们称其为“御宝”、“御玺”、“国宝”等。[1]除御宝外,皇帝也制作和使用一些独有的表示收藏、玩赏性质的闲章。我们现今能看到的皇帝闲章的印记以唐代为早。唐太宗李世民用其年号为印文,刻成了“贞观”联珠文印,钤盖于书画法帖之上。这些宝玺制作时由皇帝下旨,由内府各作御用工匠完成,一般要经过选料、雕纽、选择印文、书篆、呈皇帝御览、修改、刻制、磨光、进呈等程序,要求严格,做工精细,极具皇家雍容华贵之特色。其质地包括玉(白玉、青玉、碧玉、翡翠等)、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木(檀楠木、竹根等)、骨(、驼骨等)、金属(金、银、铜等)等,几乎囊括了能够制作印章的所有材料。帝后印章平时都存放于固定地点,有专门人员管理。清代比较重要的宝玺存放地有交泰殿、寿皇殿、懋勤殿。
日出东方宝玺图片,清代的国宝始制于满洲入关以前。努尔哈赤时期只有一方“天命金国汗之印”,皇太极天聪年间也是一方老满文的“金国汗之印”,至1636年皇太极国号改“大清”,改元“崇德”时,见于记载的国宝起码有“皇帝之宝”等五种(见皇太极国宝五种),此时清代国宝已初具规模。
乾隆帝认为皇帝治理天下,应充分重视国宝的作用,制定一套严密的制度,对皇帝行使权力标志的国宝的宝文、形制、保管、使用等做了基本规定。乾隆十一年(1746),针对过去对国宝记载失实、宝文重复、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等情况,乾隆帝对交泰殿所藏的前代三十九方国宝重新考证排列,将国宝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参见二十五宝玺),仍旧贮存在交泰殿中,并制成宝谱,以流传后世。
乾隆厘定二十五宝之后,剩下的十四方御宝中,有四方乾隆认为“于义未当”,其余十宝送到盛京皇宫中珍藏,这就是“盛京十宝”。这十方御宝于乾隆十一年(1746)入藏盛京皇宫凤凰楼,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对盛京十宝作过一次调整,将“丹符出验四方”改刻为“制诰之宝”,改刻原因则史载不详。
日出东方宝玺价格,顺治元年(1644),清室定鼎燕京(今江苏),清朝许多国宝应是在这一时期创制的,但具体情况还不十分清楚。康熙二十九年(1690)《钦定大清会典》修成,其中记载当时共有御宝二十九方(参见康熙朝《钦定大清会典》载御宝二十九方),与皇太极时期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至雍正五年(1727)重修《钦定大清会典》时,所载的国宝数目及内容仍然没有变化。可知康熙至雍正年间清代国宝制度相对稳定,为乾隆皇帝重新厘定国宝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故宫藏品中,有四方檀香木交龙纽宝玺,皆汉文篆书,制作的年代当在光绪末宣统初年,似应钤用于新政或立宪后向中外颁发的文书上,但迄今为止还未发现钤用以上诸宝的文件。抑或是预先制作,还没有来得及使用,预备立宪便宣告破产,这些御宝也就被束之高阁了。故将其列入清代国宝的范围。
本公司是一家从事国内外交易会委托前期征集、与后期预展交易等策划服务业务。公司软硬件设施一流,人才汇聚,现有员工几百人,并已拥有交易师、鉴定师、估价师、中(高)级古玩艺术品投资者、专业管理人才近百人。
征集范围:
名贵宝材:人参、何首乌、灵芝太岁、各种动物宝、等;
各朝钱币:民初晚清各版本金币银币铜币等;各朝代古钱币;
古玩杂项:鼻烟壶、青铜器、佛像天珠、紫砂壶、名贵木材等;
晶莹宝石:红蓝绿宝石及原石、各类奇石、各类陨石、化石等;
高古玉器:和田玉、高古玉、明清玉、红山良渚文化、孝粉碗;
古籍善本:名人书画、宫廷书画、古旧书籍、古医书、等等;
珍品瓷器:清三代瓷器、瓷板画、青花瓷、珐琅彩、五大名窑;
《投资艺术栏目》影响力
向全球前20强拍卖公司的推荐藏品
藏品可受到嘉德保利苏富比等拍卖公司高层和客户关注
藏品宣传有效快速,达成快速交易
藏品得到老师亲自撰写说明鉴定,分析收藏价值及投资前景
宣传,电视,杂志,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