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徐令《玉玺记》:‘玉玺者,传国宝也。
清康、雍、干三朝,政治称盛文化并随之。寿山石雕被纳入官府课税的范围,许多官吏均已大量收藏赏玩寿山石雕,以其为荣,并蒐集珍品进贡给帝后御用。在众多的寿山石品种中,田黄石为珍贵,被尊为石中之王,有很高的地位。据传,自清康熙帝起,每年吉旦都要在祈年殿举行供奉“福寿田丰”的祭天活动,置一枚福建寿山石田黄石在供案上(取福、寿、田、丰之吉兆),皇帝亲率大臣顶礼膜拜,祈祷这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顶礼膜拜的官场活动说明帝王官绅,他们对寿山石的心理,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使寿山石享有了其它任何宝石从未有的殊荣,给寿山石雕文化罩上了更加神秘的光环。
本公司近几年对寿山石玉玺市场分析估价:
寿山石“完白山人”狮钮印章----价格:RMB3,220,000----日期:2017-08-25
寿山石紫砂狮钮印章------------价格:RMB1,330,000----日期:2018-01-02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纪恩堂--------价格:RMB1,820,000----日期:2018-01-21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价格:RMB2,180,000----日期:2018-03-19
寿山石楼雕印章----------------价格:RMB1,590,000----日期:2017-12-11
寿山石玉玺特点,而记者了解到,去年几家大拍卖行相继推出寿山石专场,其中田黄的表现尤其抢眼。例如江苏古玩古玩心“印石三宝”专场上拍出田黄石35件,成交33件,总成交额达3268.3万元。一枚重34.5g的林清卿作田黄石云纹薄意扁方章以577.5万元成交,以每克15万元刷新了田黄单克成交纪录。
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因为前方位是主体的方位。主体成功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主体要是雕不好,雕好其他部位也就没有价值。
古代的圆雕多以单件实物为对象,如仙、佛、猪、羊、马等小雕件放在案头把玩;也可以作为小雕件,当扇坠、链坠等装饰物。近代创造了以人物、山水等相结合的大型“立体雕”。《长征组雕》、《闽西组雕》以及郭功森的《武夷风光》、林亨云的《海底世界》等都是成功的大圆雕作品,宜于在大厅里摆设。
近几年寿山石玉玺市场行情价格:
寿山石紫砂狮钮印章------------价格:RMB2,510,000----日期:2018-03-01
御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价格:RMB3,590,000----日期:2017-12-28
寿山石楼雕印章----------------价格:RMB1,140,000----日期:2017-11-02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价格:RMB1,540,000----日期:2018-03-28
寿山石大印章料----------------价格:RMB1,550,000----日期:2018-04-01
寿山石玉玺估价,雍正皇帝玉玺1亿人民币成交,震撼全场!
说四爷,四爷到。”这不,香港苏富比2015春拍专门为四爷设置了“雍廷聚瑞—雍正御制珍品”专场,一共有19件/套的四爷宝物上拍,包括了御窑瓷器、玉石、水晶、玛瑙、玻璃、青铜、漆器等。今天,该专场正式拉开帷幕,终以3.613075亿港元的总成交价圆满收槌。
一位福建籍大臣听后连忙脆倒禀告:玉皇大帝赐给皇上的一定是产于福州寿山的田黄石,因为这正合玉皇大帝赐书的“福寿田”三字。乾隆皇帝听后大喜,认为这确实是上天对自己的恩赐,从此,每年元旦祭天大礼中,都要在供案的供上一块田黄以祈求上苍赐于国家和自己王土浩荡、多福高寿。
钮雕的历史始于周代,其时简单,浑朴,甚至只钻一个孔,称“印鼻子”,用来穿绳系结,便于携带。以后文人和雕刻师把“印鼻子”改造成“钮”。古代的印章属达官贵族专用,按级别分玉玺、金印、银印、铜印;所刻的印钮也按级别有所不同。如皇帝用的玉玺,螭虎钮,皇后用的金玺,也是螭虎钮,诸侯王公用的金玺,驼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将的金印,龟钮,食二千石的官用银印,龟钮,食二百石以上的官用铜印,象钮。古代印章多为金属所制,雕钮不容易。据考,石印的历史始于秦汉,如五六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一带就有40余枚西汉滑石印,多鼻钮、台钮、桥钮及龟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但元代王冕以花乳石作印章石后,文人雅士才开始用石印,更重视石钮的艺术。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有两枚印章,刻有单狮钮。现代印章刻钮之风尤甚。凡较优质的寿山石章,几乎每章必刻钮。刻钮之后就特别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本公司纵观近几年来的收藏市场,总体成交数据呈现出连年下滑态势,以至于市场上关于“回调”的探讨不绝于耳。然而,在每年的春秋两大拍卖中,却总能冒出一些“任性”成交的“亿元”拍卖数据,给低迷的市场提振信心。事实上,正是这些大收藏家们的“任性”表现,为助推艺术品市场整体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支撑和资金源泉。
要说收藏圈里的“任性”帝,恐怕非刘益谦莫属了。因为他的每一次出手几乎都以天价追逐精品为主,且常常高调,因而广为业界“熟知”。笔者翻阅了其近的几次大手笔拍卖:204年4月,他以2.8亿港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得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同年月26日,又以3.48亿港元拍下了被誉为唐卡之王的十五世纪“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以.39亿港元拍下“南宋官窑青釉八方弘纹瓶”;而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成交的张大千《桃源图》,买家正是刘益谦。
这一系列出手,在普通人看来或许只能以“有钱任性”来理解了。但深入分析,对于收藏家而言,艺术品收藏本身也是一种投资手段。其中精品资源是十分稀缺的。这就为投资留下了潜在增值空间。这也正是刺激收藏家参与的源动力。因此,面对转瞬即逝的精品资源和投资机遇,大收藏家往往只能通过“任性”举槌报价争抢。因为他们懂得:这一次得不到,在不确定的未来出现时,价格只能更高。收藏投资者作为艺术品的投资人,同时也是艺术品市场价位的推手和受益者。正是因为他们在两者之间不断转换身份,终促成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