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以后,改国号为新朝,废刘兴王,颁布一系列改革币制法令,禁五铢行新钱,苛法强制推行,导致经济混乱,币制改革终演变成了对民间财富的瓜分运动,所幸后来光武帝刘秀重新推行五铢钱制,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到了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中国古铜币。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汉书·武帝纪》)。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约3.33克),铸有篆字“五铢”二字。汉初允许私铸,“钱益多而轻”,币制混乱。武帝元鼎四年(前113)采用桑弘羊建议,铸币权收归,令郡国销毁旧钱,由上林苑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一说为均输)三官统一督造,故又称上林钱、三官钱。五铢钱轻重适宜,量成色好,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此后至隋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钱币界称该钱为“长寿钱”。
上海艺术品交易交流鉴定中心近几年对汉五铢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汉五铢花钱一枚----------------价格:RMB2,880,000----日期:2017-03-15
汉五铢花钱一枚----------------价格:RMB3,290,000----日期:2016-12-03
战国、秦汉时期“汉五铢”、----价格:RMB2,310,000----日期:2016-05-23
汉五铢铁质母范一块铁质范------价格:RMB3,270,000----日期:2016-10-06
汉五铢陶范铭文本始四年十------价格:RMB1,940,000----日期:2016-01-05
近几年汉五铢市场成交的价格:
汉五铢100枚----------------价格:RMB3,980,000----日期:2016-02-12
汉五铢陶范铭文本始四年十------价格:RMB3,940,000----日期:2016-09-28
战国、秦汉时期“汉五铢”、----价格:RMB1,270,000----日期:2016-11-16
汉五铢钱陶范汉五铢钱陶范------价格:RMB3,490,000----日期:2017-05-06
汉五铢铜制母范----------------价格:RMB3,930,000----日期:2017-12-02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长的,也是用重量作为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量讲师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很轻。
在2014年香港古玩集团拍卖有限公司的拍卖会上一枚西汉时期的(五株)钱币以431万的价格拍卖成功。在2013年香港古玩集团拍卖有限公司的钱币专场拍卖会上一枚(东汉五株)钱币以364万的价格拍卖成功。
金币是金中的一种。我国早在战国时期虽然就有用铸造的金版,如楚国的爰金–“郢爰”、”陈爰”、”卢金”,到秦汉又有铸成的圆形金饼,并且也在民间通商贸易时使用。但是,严格地说,这类金版、金饼还不能称为金币。因为,作为手段时,金版和金饼往往被剪切成小块,通过天平和砝码来称定重量,才能等价交換。这与指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额面价值的金属是有区别的。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期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了第四次币制改革。
三官五铢钱文瘦高,五字交股略弯曲,明显瘦高;铢字的金与朱间距甚小,金字旁还是不清晰,金字头略变小,三角形的底边减短,四点较郡国五铢略长;朱字上下方折,但上部短,下部长。在2014年香港的拍卖会上一枚西汉时期的(五株)钱币以431万的价格拍卖成功。
据《汉书》记载,武帝时期铸造过三种五铢钱。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此时是允许各郡国铸钱,《食货志》讲:“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故又称之谓郡国五铢,或元狩五铢。至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郡国铸钱,民多奸铸,钱多轻”,所以“令京师铸官”铸赤仄五铢,并规定“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这就是赤仄五铢。至元鼎四年,因“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于是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从此全国铸钱统一于三官,到此时真正达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