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清乾隆玉圭的收购行情如何

时间:2018-02-03 01:58

  “汤然见此虞夏器,渭之日汉实顿置。谁云不刿坚且贞,岁久入土颇剥溉。大体圆周肉好存,得全翻因自土出。……颜如渥丹君子哉,望古遥缅风人意。”这是乾隆对一件古玉璧的吟咏,是他对玉璧作了仔细的观察、思索后有感而发的。由诗看来,乾隆还根据该璧的保存状况推断它为之物,进而从玉璧的色泽推想其前的埋藏环境。这表明,乾隆对玉璧的喜爱不只是停留在一般观赏的阶段,还有点研究的意味。12年后,对于这件玉璧,乾隆又作了一首五言诗,诗中描述了玉璧的形制、论述了它的年代。

  就拿《桐荫仕女图》这件作品来说吧,整块玉石被从中心取走了一件碗坯后,苏州工匠将余下的材料琢成了一件刻画江南庭园景色的器物:圆门内外是茂密的蕉叶和玲珑的假山,两扇半月形门扉虚掩,门内外各伫立着一位白衣少女,透过门缝相互窥望。这件充满浓浓情意的玉雕,是玉匠巧妙利用废料、善用玉本有的颜色进行设计的结果。在乾隆眼中,这件玉器甚至可以与春秋时期的和氏璧相媲美。

  上海艺术品交易交流鉴定中心近几年对清乾隆玉圭市场价格分析估价:

  古玉圭------------------------价格:RMB1,330,000----日期:2016-10-12

  边景昭海青玉圭图立轴设色绢----价格:RMB1,760,000----日期:2016-01-27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3,290,000----日期:2017-06-02

  清乾隆乾隆御题玉圭插屏一------价格:RMB1,740,000----日期:2016-04-26

  边景昭海青玉圭图立轴设色绢----价格:RMB3,790,000----日期:2017-06-09

  近几年清乾隆玉圭市场成交的价格: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1,330,000----日期:2017-03-25

  青玉圭------------------------价格:RMB3,980,000----日期:2016-08-08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1,630,000----日期:2017-09-04

  清乾隆白玉圭------------------价格:RMB2,220,000----日期:2017-11-27

  海青玉圭图立轴设色绢本--------价格:RMB3,860,000----日期:2016-09-05

  历代不少皇帝拥有美人无数,纵欲于奢华淫乱的生活中。乾隆也有佳丽三千,但美人并不是他主要的消遣对象。相对于美人,他更爱美玉。

  早在乾隆整顿吏治时,就对玉石这种高雅的奢侈品情有独钟。每年各地官员上供朝廷,总少不了美玉,这能讨得乾隆欢心。乾隆把玩玉石的嗜好一发不可收拾,总是想尽办法谋得好玉。在每年三次常贡之外,他允许上贡的官员随时进贡,多的官员一年可以上贡三十多次,为了能得到更多更好的美玉,他竟然拿出高于市场价格的钱回赠上贡官员。

  玉圭玉质青色,有青黑色条纹。玉圭分上下两段,上部浮雕日月星辰与山海图案,下部阴刻楷书“乾隆年制”款。玉圭取青色,是承《周礼》“以青圭礼东方”之意,故其名曰“青圭”。又因玉圭上下两段玉质成分稍有不同,用手抚摸会产生温差,世间俗称“温良玉”。此圭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赐予岱庙,为泰山“镇山三宝”之一。

  清代除了宫廷造办处玉作、如意馆以外,承担起为宫廷制作玉器的任务,还有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地,形成了庞大的宫廷玉器制作网络。

  明清以来,苏州一直都是流行时尚的引导者。明末时,苏州的琢玉工艺已被推为全国首位;到清代,苏州更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琢玉中心。乾隆很是了解苏州玉匠和玉肆的情况,也对那里玉匠的玉器制作水平非常有信心,认为苏州专诸巷中的玉匠是一个具有相当创作实力的群体。因此,在乾隆帝发派苏州织造制作的玉器活计中,有时是不带样稿的,这样可以留给工匠较大的创作空间。

  汉代玉圭己从社会一样平常生涯中消逝,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职位,才特殊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宁四方.

  乾隆的毁玉行为,绝非仅此一例。相传清宫中的神面纹玉圭于山东龙山文化墓葬,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乾隆对这件玉圭喜爱备至,然而在玉圭的无纹饰处,他又命玉工用隶书刻上了他的一段评语:“是玉人称为‘元黄天府’。按唐肃宗本记载,楚州献宝玉十三,一日‘元黄天府’,其制上圆下方,近圆有孔。今是玉上下俱方,兼有两孔,规制不侔,殆后人附会之说云。”此外,玉圭的两孔之间和上方还分别被刻了“五福五代堂古希天子宝”、“太上皇帝之宝”两方玺文。玉圭的另一面还被用隶书刻上了乾隆的一首五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