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币凝聚着富厚的美学内在和先民工匠的工艺结晶,中国古币的美学特征也在形制、文饰、材质等各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工匠在铸币的同时注重将细腻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遵照古代铸造工艺上器以载道的头脑,具有强烈的视觉与艺术效果,进一步提升了古钱币的审盛意蕴并扩展了古钱币的文化内在。字、形、色、质、声五个层面也在逐渐成为中国古钱币美学鉴赏的主要方式。
银元:清末中国自铸银币的通称。清代,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圆(元)。
中国雅昌艺术网近几年对奉天癸卯光绪元宝一两市场分析估价:
奉天省造光绪宝----------------价格:RMB2,680,000----日期:2018-03-06
奉天省造光绪宝----------------价格:RMB2,960,000----日期:2017-06-26
光绪四川省造光绪宝二十文铜----价格:RMB3,580,000----日期:2018-01-16
奉天省造光绪宝成--------------价格:RMB4,780,000----日期:2017-04-04
光绪宝造币总厂库平七钱二分----价格:RMB3,690,000----日期:2018-02-23
集币喜欢者都知道,“奉天一两”银币存世仅见一枚,是被国内外集藏界公认的中国近代银币大珍品。据悉,这枚银币孤品曾在1991年美国加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3.5万美元的底价竞拍,终被一位台湾珍藏家以18.7万美元的高价买入,并创下昔时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的高成交纪录,现该币存于台湾鸿禧美术馆。据守旧预计,现在这枚银币大珍品的市场价高达人民币600~800万元左右。
笔者虽从事钱币珍藏30余年,无奈藏识不精且财力有限,自然无缘亲眼眼见这枚“奉天一两”大珍品的尊容。但在前不久,笔者却有缘获得一枚与“奉天一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奉天光绪”银币,该币的全称是“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奉天机械局铸造,清代的奉天省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光绪二十二年,清凭证盛京(今沈阳市)将军依克唐阿的奏请,批准设立并筹建奉天机械局以铸造机制银币,并从德国入口锅炉和以蒸为动力的整套铸币机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奉天机械局建设。光绪二十九年,因市面上资金紧缺,周转难题,奉天省决议铸造以“两”为单元的“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和“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两种银币。“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银币俗称“奉天一两”,昔时只铸了少少的样币,未果真流通于世,以至于现在成了举世有数的大珍品;“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铸造后流通于市场,并一时缓解了其时市面上资金紧缺的时势。
近几年奉天癸卯光绪元宝一两市场行情价格:
光绪四川省造光绪宝二十文铜----价格:RMB2,890,000----日期:2018-02-22
光绪宝样币癸奉天省造----------价格:RMB2,130,000----日期:2018-02-08
奉天省癸卯年造库平一两光绪----价格:RMB3,750,000----日期:2017-01-15
1908年戊申吉林造光绪宝----价格:RMB2,460,000----日期:2017-04-04
奉天省造光绪宝样币癸----------价格:RMB4,130,000----日期:2017-10-06
“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与“奉天一两”的设计威风凛凛威风凛凛相似,铸工较为精湛。该币正面图案珠圈内是“光绪元宝”四个大字和满文“宝奉”字样,珠圈外上环是“奉天省造”四字,下环是币值“库平七钱二分”六字,左右两侧是刊行年份“癸卯”二字;反面图案是满清蟠龙图,上环是英文省名“奉天省”,下环是英文币值,左右两侧各为一六瓣花星。这枚“奉天光绪”银币昔时虽然投放于市场,但它在市面上流通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它昔时的现实铸造量着实并不多,能完好撒播生涯至今的,就显得较为稀罕了。现在,该币在钱币交易市场里的售价也不低。如早在2007年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春季拍卖会上,一枚“奉天省造癸卯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就曾拍出过5600元的价格,而时至今日,这枚“奉天光绪”银币的市场价早已凌驾了万元以上。
“奉天一两”作为举世公认的大珍品,笔者自然无缘相见,可是能在数以万计的种种钱币中,有缘觅得这枚与“奉天一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奉天光绪”银币,也算是称心如意了。
乾隆时曾开铸镌有**头像的纪念性银币,道光元年(1821)鼓铸了犒赏用的银币,但用机械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械局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目甚少,后世有数,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张之洞督,于十三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币面镌有龙形,越二三年铸成,在市面流通,是为龙洋的起源。以后光绪、宣统年间各省所铸银元均统称为龙洋。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在武昌设立银元局铸造一两银元。以后各省仿效,相继奏准铸造,但因质劣及成色、重量不符尺度,不受民间接待,甚至在流通中不能按枚计值,只能按重量计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