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砚台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徐公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除石砚以外,我国还生产过一些用其他原料制作的墨砚。汉代有瓦砚,陶砚,玉砚,铁砚和漆砚,晋代有木砚,瓷砚,和铜砚,唐代有泥砚,宋代有水晶砚,石泥砚,砖砚和天然砚,明代有化石砚,清代有纸砚,而今有橡皮砚。
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
如果要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
作为研墨工具,砚台是伴随着墨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大量的考古遗存看,无论是西安半坡,还是宝鸡北首岭等处,都曾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由于制作粗糙,造型简陋,很难称得上后世意义上的砚台。不过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砚台的雏型。一九八零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上海临潼遗姜寨遗址了一套古代绘画工具。考古专家在一个原始人的骨架旁,发现了一块石砚,上面还盖有石盖,掀开石盖,砚台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捧,砚台旁有黑色颜料(氧化锰)数块,以及灰色陶质水盂共五件,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彩绘陶器工具。
江苏文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近几年对漆砚台市场价格分析估价表:
清光绪窑变釉贯耳瓶一对--------价格:RMB1,690,000----日期:2017-01-06
康熙四十年作漆砚台钱化佛------价格:RMB1,440,000----日期:2017-07-26
清光绪窑变釉贯耳瓶一对--------价格:RMB2,580,000----日期:2016-04-10
端砚砚台----------------------价格:RMB2,930,000----日期:2017-01-05
宋代白定莲花四灵砚台----------价格:RMB3,940,000----日期:2016-04-02
1621年作漆砚台横轴绫绢----价格:RMB3,640,000----日期:2016-06-11
清乾隆白玉素面砚台------------价格:RMB3,290,000----日期:2016-10-02
清乾隆白玉素面砚台------------价格:RMB3,720,000----日期:2016-09-21
清汉瓦式砚台------------------价格:RMB2,620,000----日期:2017-02-15
端砚砚台----------------------价格:RMB1,650,000----日期:2017-05-23
先秦关于砚台的记载较少。《砚谱》上引伍缉之《从征之记》的材料说:“蜀国孔子庙中,石砚一枚,甚古朴,孔子平生时物也。”孔子一生尽管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他编书甚富,用过砚台之物,或许是可信的。文中说其砚台“甚古朴”,也许是因为长期使用的是天然墨或半天然墨的缘故,砚台在形制方面,也就长期保持附有磨杵的形式。只有到了汉朝,出现了以松烟为主的人工墨,同时纸的发明,促使砚台的制作起了转变。
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装饰性的纹饰出现,使砚台逐渐跻身于传统书画艺术的行列,成为既实用、又可欣赏的“文房四宝”之一,品种也日益繁多起来。除了石砚之外,汉朝还出现了金属砚台。曹操《上杂物疏》说:御物“有纯银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一枚”。这种银制的砚台,大概在民间是罕见的。另外汉末还出现了瓷砚。由于制瓷业的发展,导致了瓷砚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