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拍卖价格未来走势

时间:2017-12-09 10:55

  “一幅十字绣的价格高低,由很多因素决定。”刘先生介绍,首先要区分是手工还是机器绣工;其次,要看绣工如何,好的绣工背面和正面一样平整,图案栩栩如生;还要看其绣线的品牌、好坏。“不过,主要还是贵在工费上,如此大篇幅的成品,一般都要一两年才能绣好。”

  王桂容向记者反映,曾有拍卖商想拍卖这幅《清明上河图》,但是要交一定的押金。王桂容当心是一个而拒绝了拍卖的要求。

  2015中国(烟台)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于9月25日开幕。展会上,出现一巨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据作者谭红言介绍,此十字绣作品长22米,幅宽0.8米,用时近七年绣成!整幅十字绣所用材料为“埃及棉线”,色彩搭配十分恰当。据悉,该幅十字绣在展会上标价人民币88万元。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价格:RMB5,940,000----日期:2016-03-10

  鸿远千秋山水十字绣------------价格:RMB3,390,000----日期:2016-05-23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价格:RMB2,770,000----日期:2017-03-16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价格:RMB1,280,000----日期:2016-03-21

  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价格:RMB4,190,000----日期:2017-05-07

  近几年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市场成交的价格: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价格:RMB5,230,000----日期:2017-10-16

  十字绣气吞山河----------------价格:RMB3,350,000----日期:2017-05-09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价格:RMB4,210,000----日期:2016-03-13

  十字绣琴棋书画图--------------价格:RMB2,790,000----日期:2016-04-19

  十字绣马到成功八骏奔腾--------价格:RMB5,840,000----日期:2016-07-25

  5月25日上午,记者到蒋女士家采访。她将作品拿出来,然后慢慢在屋内的桌面上展示,小心翼翼的,生怕不注意就将两幅图给弄脏了。

  “平时我在绣十字绣时,是不让人靠近的,更不许他人乱摸,因为弄脏了是很麻烦的事情。”蒋女士说。

  蒋女士首先展开的是《十八图》,画中的十八名美丽女子,身姿纤巧,衣着华贵,或坐或立,或抚琴或吟诗,表情各异,活灵活现。

  大气精细反面图案也清晰可见9月15日,李莲琼展示了6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看起来大气精细。整个作品以长卷形式,将北宋时期的和谐景象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表现了汴梁城外的郊野风光,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盛况,市桥经郭,舟船车轩,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刻画精细入微,体现了画家精湛的画功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作品分为三段: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和热闹的市区街道。作品中路人、店员、商队、小贩穿梭在汴京城的大街小巷之中,小桥、流水、绿树、青山,洋溢着安祥、和谐的生活场景。作品把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2012年4月开始,用王淑棉老伴儿的话说,她开始“上班”了,每天上午、下午分别花两三个小时来完成她的“大工程”。“我一拿起针线,浑身舒坦,别人一看6米长,想想都麻烦,我却觉得这是一种享受。”

  话虽如此,整幅作品6米的长度上有24700个方格,需要用78种颜色的线,建筑物鳞次栉比,人物众多,就连一棵树的树冠上都有颜色差异,王淑棉每下针前都要认真对比。

  经过三年努力,今年4月份,王淑棉的《清明上河图》完工了。看着这栩栩如生的画卷,想着它陪自己度过的日子,王淑棉百感交集。“我绣这幅画,主要是为了给孩子们留个念想。”王淑棉说,要是有人喜欢,我也愿意,这样也能帮助孩子们改善生活。

  据24岁的女儿王晓磊介绍,三年间,母亲除了照顾老人,一直都在绣。自己也是经常绣到凌晨两点多才睡,早上七、八点起来接着绣。她说,三年过后,真正理解了妈妈当初的良苦用心——用绣工难度很大的《清明上河图》来培养她的耐性。

  据了解,这幅十字绣作品在平度市体育场展示时,吸引了上千名平度市民观看。

  据了解,蒋女士的《十八图》长3.5米、宽1.5米。而《清明上河图》长6.5米、宽0.8米,由80种不同色线绣出,其中的人物有560多个,牛、马、羊、骡子、驴等动物牲畜228个,桥梁56座,房屋近50处,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

  长城网邢台9月19日电(助理记者刘杨)在邢台巨鹿县城,一位七旬老人用时三年,绣出近600万针,完成6米长的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引来不少人观看。昨日,小雨淅沥,记者来到王淑棉老人家中,听她讲述自己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虽已73岁,王淑棉眼不花、耳不聋,思路清晰,口齿流利。“我年轻时就好做针线活儿,只是那时候条件困难,只能做些缝缝补补之类的活儿。2011年,我看见年轻人都在绣十字绣,也想试一试。”这一试,就一发不可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