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如果您手上有收藏品需要鉴定,请添加我的微信(电话微信同号)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论述。
品市场在深入的后将迎来的10年,必将产生100家以上的上市企业。品市场将由规范的统一的经营文化品的龙头企业来主导。
一段时期内,市场对某一题材和手法的作品往往出一种趋同偏爱的现象,也就是购买者有一种从众的消费心理,这就使市场上的新作有一个价格类比推断的条件和空间。
哥窑是宋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哥窑以开片“金丝铁线”著称于世,所谓“金丝铁线”即黑色的大开片与的小开片交错形成,纹片还有“鱼子纹”和“百圾碎”的俗称。釉色有粉青、灰青、月白、米黄诸色,由于胎骨为紫黑、铁黑,器口边缘釉薄及底足无釉之处胎骨的本色,犹如铁质,故称其为“紫口铁足”“聚沫攒珠”。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青花瓷器,在陶瓷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的釉色,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贵。”
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的足部会有很多竹节状的凸起弦纹,古人采用的是胎接连接器身和器足。清朝晚期,咸丰时期青花瓷胎体比前朝时期的厚重,胎质粗松,胎釉 泛白且稀薄,具有“波浪釉”的特征;同治时期青花瓷胎质粗松, 胎釉泛白,平整度差;;光绪时期青花瓷相比咸丰、同治具有明显改进,胎质细密;宣统时期官窑青 花瓷使用机械制瓷技术,器形规整,胎质高度瓷化,胎体轻薄,胎釉更显玻璃光泽,敲击发出清脆似金属声音。 在装饰上,元代青花瓷一般采用莲瓣纹,瓷器的肩部会用垂云纹,器身 中间则描绘各种花卉,纹饰繁密且较多层次。清朝晚期,咸丰时期青花瓷所绘人物形象具有“鹰钩鼻” 的特点,纹饰呆板,生机;同治时期青花瓷图案多到有封建色彩,官窑多采用寓意吉祥如意的福禄寿喜做主要装饰,民窑图纹内容则杂乱无章,且绘画粗陋; 光绪时期青花瓷拥有丰富多彩的造型、图案纹饰,笔法细致拘谨;宣统时期青花瓷图纹多以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 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和“寿”字等为主要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