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如果您手上有收藏品需要鉴定,请添加我的微信(电话微信同号),不收购不拍卖,看清楚在咨询。
器身、器底和器足的釉色一致。因为釉质肥厚,器物口沿下常见垂流形成的一圈堆积釉。成化青花的青料采用江西乐平县所产的平等青,素以淡雅著称,呈色明丽而透彻,发色蓝中泛灰青,衬以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显得超雅脱俗。
我国古代艺术品制作,历史悠久,花样众多,产量庞大,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地下出土文物层出不穷,但是历史上由于某些人的动机层出不穷,对古董进行了大量的仿制或复制,导致市面上的古董真真假假,鱼目混珠。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
瓷器造型外观:主要用于瓷器的鉴别。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品中亦有相同于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成化莲荷纹盘,它们的装饰题材、构图设、描绘技法与宣德器如出一辙,只是彩较宣德薄匀鲜亮,画面效果稍稍不及宣器生动自然,略显拘谨。显然,声名赫赫的成化斗彩是在宣德斗彩成就基础上发扬光大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化斗彩在胎质、釉、装饰、工艺技法、品种诸多方面都高出宣窑。成化御用斗彩器,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湾故宫博物院。由于是宫廷御用珍赏品,制品少而精粹。在明万历朝成化斗彩已身价倍增,“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至于窑器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琖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明《万历野获编》),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说》中亦称“神宗时尚食御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明朝人把成化斗彩当作圭宝,清朝人把成化斗彩视为拱璧,帝王和贵族上层尤其珍重之。清宫内各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副(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副”,可见雍正帝的嗜爱。
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采用的画法既有严整工细刻画微妙的工笔画,又有渗入淋漓挥洒,简洁洗练的写意画,还有夸张变形的装饰画风。甚至把版画,水彩画,油画以及水彩画等姐妹艺术都加以融汇运用,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洗染等工序。其中从打图到拍图,是一个用墨线起稿,进行创作构思,如绘瓷决定装饰内容与形象构图的阶段。正式绘制时的定稿叫“升图”,把描过浓墨的图样从瓷器上拍印下来叫“做图”。接着把印有墨线的图纸转拍到要正式绘制的瓷胎上去即“拍图”,这样就可进行绘瓷。粉彩的描绘,着技法是比较复杂细致的,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其所用工具有画笔,填笔,洗笔,彩笔,笃笔,赤金笔,金水笔,玛瑙笔,扒笔等许多特制笔。
艺术品具有三层属性。层是其本源属性,归根结底,艺术品是艺术家依靠一定的媒介,借助其自身的技能,反映其观点的一种客观存在。该属性聚焦于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思想、情感表达。有的学者认为,艺术品包含了两个层面,有形的物质载体与无形的情感表达。与文学作品或音乐不同,艺术品的有形载体与无形的情感表达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公众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式,艺术爱好者通过"观察",而文学或音乐爱好者则"阅读"或"倾听"。社会大众通过欣赏真品,才能深刻、深沉地体会到艺术家在艺术品中所倾注的原汁原味的情感。第二层是其经济属性。普通商品通常不被认为是艺术品,但艺术品很可能是一种商品。艺术家有时候会出于自身的生活需要或者受到他人委托等来进行艺术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一旦艺术品进入了流通领域,随着其被买卖易手,那么便会体现出艺术品的经济属性。大部分艺术品的价值很难确定,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频繁交易之后,故可以通过其具有的公允价值来体现其经济属性。第三层是其法律属性。有形的物质载体作为艺术品情感表达的呈现,这些物质载体属于物,也有其权人。随着艺术品的创作完成,还会产生著作权。法律属性聚焦于与艺术品相关的当事人及其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