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玉壁底碗价格多少鉴定估价

时间:2018-04-20 18:47

  玉璧底碗是碗的一种样式,始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唐中、晚期,因碗呈玉璧形而得名,中心内凹,圈较宽。

  唐代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玉璧底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这种碗与敞口斜壁玉璧底盘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风格相同,是一种新颖的饮食用具。

  玉壁底碗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

  唐越窑玉壁底碗---------------价格:168万 日期:2018/03/26

  唐越窑玉壁底碗---------------价格:167万 日期:2018/01/14

  越窑玉壁底碗-----------------价格:256万 日期:2018/02/05

  唐越窑玉壁底碗---------------价格:219万 日期:2017/08/06

  唐邢窑白瓷玉壁底碗-----------价格:221万 日期:2018/01/13

  唐邢窑白瓷玉壁底碗-----------价格:254万 日期:2017/01/05

  唐邢窑白瓷玉壁底碗-----------价格:328万 日期:2018/03/15

  玉壁底碗市场价值,唐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类别】:瓷器【年代】:唐代【文物原属】:唐代邢窑烧制【文物现状】:现藏上海故宫博物院【简介】:高4.7cm,口径15.6cm,径6.7cm。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度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相关资料】: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义窑,山西的浑源窑,陕西的耀州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中国唐代越州所属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瓷窑烧制的瓷器。越窑之名,早见于唐代,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越窑窑址于1934年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多次调查,已初步弄清了越窑的分布范围、烧瓷的历史以及烧制器物的主要特征。

  玉壁底碗出售,唐代越窑窑址的分布以浙江慈溪市上林湖一带为中心(见上林湖越窑遗址)。东边的上岙湖、白洋湖及上虞等地也有不少瓷窑。上虞窑的代表瓷窑寺前窑所烧制的青瓷与上林湖的基本相同。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誉。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10余种。这些器物中,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造型,而又有所变化,如前期常见的鸡头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执壶;壶变成了大口长颈的瓷罂;碗也由深形平底变成玉璧底和矮圈2种,晚期以后,碗式更加丰富,有玉璧底碗、敛口浅腹平底碗、荷花碗、荷叶碗、菱形花口碗等;盘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玉璧底盘、葵瓣口盘和方盘等,变化多端;

  另有一部分器物明显地仿效当时的金银器皿,如:各式杯、盖盒、盏托等。有的执壶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盘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盏托做成荷叶形;盖盒小巧,盖与盒子母口相合,盖面刻划有简单的花纹等。这些器物的造型均与唐代金、银器皿有着密切关系。从上述越窑青瓷的器形演变以及食用器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可以看出金、银器皿正在逐渐为瓷器所替代,故陆羽《茶经》里才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