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介绍的彩绘花卉山水纹外销瓷,件件绘画精细,花朵艳美,飞鸟生动,牡丹高贵,兰花清雅,梅花耐寒,菊花坚贞,还有仙鹤、喜鹊、鸳鸯、蝙蝠等,各种花卉与飞鸟都寓意吉祥,不仅反映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据文献记载,明末清初出口的彩花瓷器是五彩器,雍正时期主要是粉彩瓷器,五彩器的订制量减了,到乾隆早期几乎没有五彩器出口,清代晚期出现仿制康熙五彩器与雍乾粉彩器。
清乾隆年间(1755)带有欧洲当地望族族徽的中国瓷制成套茶具。此类瓷器因为数量相对较小,且其后人趋之若鹜,是目前中国外销瓷中价格较的。
17世纪初开始,中国茶叶和瓷器主要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公司,大量涌入欧洲,并受到欧洲人的热捧。很快,欧洲商人开始向中国订购和定制在器形、用途和纹饰上明显带有欧洲特征的中国瓷器,记载了中欧早期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融。这部分风格独特的瓷器,就是中国外销瓷。
乾隆年间外销瓷器近几年市场行情价格:
清乾隆外销瓷咖啡具一组三-----价格:364万 日期:2017/08/15
清乾隆外销瓷咖啡具一组三-----价格:463万 日期:2017/04/13
粉彩花卉纹外销茶壶一对-------价格:449万 日期:2018/01/08
十九世纪彩花卉外销瓶一对-----价格:293万 日期:2017/09/03
十九世纪彩花卉外销瓶一对-----价格:472万 日期:2018/03/07
“全球化”的提法上世纪末开始时髦,它只是当时的一个新概念,但实际运作早已有之。德国西北部东弗里斯兰地区正在举行的中国啊瓷器展览,就讲述了一个400年前就开始的连接中西方的全球化故事。
紧挨荷兰的德国小城埃姆登东弗里斯兰博物馆3月22日至8月23日举行“中国造——德国西北部瓷器和茶文化展”。展览讲的故事主要是荷兰东印度公司1610年首次将中国茶引入德国,使茶成为东弗里斯兰等地人的日常主要饮品,17世纪和18世纪包括茶具在内的中国外销瓷在欧洲成为时尚。
新华社报道,所谓“中国外销瓷”,这里主要指的是16世纪至20世纪早期由欧洲商人去中国收购、订购、订制并销往国外的中国瓷。在外商订购的这类外销瓷中,有许多纹饰图案是依照外商从欧洲带来的样品,由中国瓷绘工人精心绘制的。按其题材大致可分纹章、人物图画、船舶图画、花卉图四类。
专家称,明万历年间,葡萄牙商人贩去的两船中国克拉克瓷轰动欧洲,连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都派人前去争购。欧洲贵族愿出十倍价格订购有自己家族徽章的“徽章瓷”。
后来许多欧洲中产阶级家庭也竞相购入中国瓷。因为市场需求巨大,明中叶以后,有不少外国商人到中国收购、订制中国瓷器,而且数量巨大。
这些充满东方情调乃至有中西结合纹饰图案的中国瓷到了欧洲就成了王公贵族好的品味、身份、地位炫耀之物。中国瓷器不仅设计精美、胎薄又更加耐用和便于清洗,而且用之饮茶不会串味和造成银器等茶具腐蚀,又不像琉璃那么受热易碎。因此很快受到热捧,后来欧洲寻常百姓,也以拥有一两件中国瓷为荣。
18世纪前期,中国瓷器在欧洲的销量达到历史高峰。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记载,每年仅巴达维亚(即今日的雅加达)一地运往欧洲的瓷器就达300多万件。这还不包括其他国家及中国商人直接运往欧洲的瓷器。
埃姆登博物馆这次展示的中国外销瓷主要来自东弗里斯兰一退休医生夫妇的个人收藏,辅以当地其他博物馆和别处借来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