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很快爆发,国民党频频通过币制改革制造,掠夺财富。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废除法币券、关金券和东北九省流通券,发行金圆券,强制百姓将手中的黄金、白银、银圆兑换成金圆券。
1949年7月3日,国民党行政院又故伎重演,在上海宣布以银圆券代替金圆券,规定1圆银圆券兑换5亿金圆券。1949年10月全国解放,民国纸钞也成为历史的回忆,以四大银行为主的民国纸钞基本上被全部回收,留存至今的十分稀少。
俞鸿钧班子拟定的方案主要着眼于财政收入的增加和改善,建议仿照1937年用关金征收关税的办法,所有纳税款和外贸结汇均使用这种特殊货币,而不致随法币一起贬值,这样可使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0%多增加到40%或50%。但对此并不满意,认为不能收集举国的金、银、外汇民间储备应付现实的困难局面[5]。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4,150,000----日期:2016-06-06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2,720,000----日期:2017-01-01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3,620,000----日期:2016-11-28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1,690,000----日期:2016-02-28
蔡国强2005年作金圆券—----价格:RMB2,470,000----日期:2017-01-03
近几年金圆券伍佰元一张市场成交的价格: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2,890,000----日期:2017-09-11
1949年新疆省银行金圆券----价格:RMB3,140,000----日期:2017-02-13
1949年银行金圆券伍----价格:RMB3,930,000----日期:2016-09-02
1949年新疆省银行金圆券----价格:RMB2,660,000----日期:2017-03-11
民国银行金圆券一组七十----价格:RMB4,710,000----日期:2016-09-08
为本位币,刊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刊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治理本国人民存放外洋之外汇资产。按以上要旨,同时宣布《金圆券刊行措施》、《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置赏罚措施》、《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外洋外汇资产治理措施》、《整理财政及增强管制经济措施》等条例。
1948年8月18日,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1]但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大量城市中产阶级因此破产,导致民心大失,成为国民党内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
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二十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三百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东北流通券三十万元折合金圆券一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按以上要旨,同时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中华民国人民存放国外外汇资产登记管理办法》、《整顿财政及加强管制经济办法》等条例。
1948年10月1日,国民被迫宣布放弃限价政策,准许人民持有金银外币,并提高与金圆券的兑换率。限价政策一取消,物价再度猛涨,金圆券急剧贬值。
1948年10月11日,国民又公布《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取消发行总额的限制。
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一百三十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六万五千倍。票面额也越来越大,从初期发行的高面额一百元,到后竟出现五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金圆券流通不到一年,形同废纸,国民财政金融陷于崩溃。人民拒用金圆券。
1948年通货膨胀进入恶性阶段,开支几乎全靠印刷,大额不断问世,法币面值高已达520万元,发行多时以每天10万亿的数目增长。法币膨胀带动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反过来又加速法币的流通速度和贬值速度,以致印制的还未出厂,已不及自身纸张和印刷成本价格了。法币被视为废纸,已丧失了作为流通手段和手段的职能。面对法币崩溃的局面,国民党开始策划从币制改革中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