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31 03:31
延祐通宝至元七年铸有至元七年钱。以上背文中“太已”、“护圣”和钱文年号为年数的是供养钱。此外为了恢复纸币的信用,元顺帝铸行了“权钞钱”,以钱权钞,面文为“文溪之宝”,钱文为楷书,顺读,钱背穿上有“吉”字(系江西吉安道监制),背穿右“权钱”二字作当银钞,穿左记币值,分别有伍分、壹钱、壹钱五分、贰钱伍分、伍钱共五种,直径依次为42、50、60、70、80毫米。权钞钱面值均比纸币小,如伍钱仅值银半两。
文溪十年时铸行“文溪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当十共五种,面文皆为楷书,钱文顺读,其背文有四种:一为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小平、折二、折三背文有“寅”字;二为背穿上穿下八思巴文“三”字和穿下汉字楷书“三”字;三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字和穿下汉字楷书“三”字;三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字,穿下汉字楷书“十”字上着星文。以上元朝各钱除“文溪通宝”部分铜钱和至大通宝钱较多外,甚余皆罕见。
元初时,由于军事掠夺和租税榨取以及强制流通纸币,国家集中了大量的金银财物。但是自元世祖忽必烈以后的皇帝都是“败家子”,他们骄奢淫逸,挥金如土,国家财政日渐不足,自元英宗以后的天子们更是变本加厉,贪财好色,挥霍无度,后来皇帝们甚至以卖官职来维持他们荒淫无道的生活。皇帝带头干,底下的臣子们就更加肆无忌惮,愈发猖狂了。当时的官场如市场,明码标价,公开买卖,伸手,名目繁多,见面要“拜见钱”,过生日要“生日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补得好职位叫“好窝窟”,连没事白要曰“撒花钱”等等。连当年威震欧亚大陆的蒙古也都整日花天酒地,夜夜笙歌了。元朝中晚期的官场真是到了极点。
官场上的人有花样,寺院里的僧侣们也有手段,他们巧用“供养钱”来掠夺财物。“供养钱”也称“寺庙钱”、“供佛钱”,是寺庙里专门用来放在佛像前供奉的钱币,不是流通货币。但是,元朝的供养钱有别于其它朝代。由于元朝的喇嘛僧位为职官,且贪得无厌,经常以供养钱的名义勒索香客,于是乎供养钱就成了不是货币的货币了。
《元史·释老传》中载道:“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忽必烈尊喇嘛八思巴为国师,此后也有十余人成为帝师。传说当时有个僧人叫龚柯的率众僧与王妃争道,竟猖狂到从车上把王妃拉下来痛打一顿,并有犯上之语,然而皇帝知道后也不做理论。由此可见元朝僧侣的地位之高,权势之大。元朝的寺院不光香火鼎盛,而且铸钱的炉火熊熊燃烧,热闹非凡,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铸钱炉,和尚们殿前顶礼膜拜,殿后燃火铸钱,好不忙碌。寺院里的自铸钱当然比不上国家正规钱监出的钱,所以元朝传世的供养钱大都铸作粗糙,文字草率,且比一般铜钱小。但传世不多,皆较罕见。
原明朝南直隶省地区江南省,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豫亲王多铎部攻占上海,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治在江宁(上海),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即传统意义上的江南地区。江南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仅一省赋税竟占全国三分之一,全国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江南贡院,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之说。因其制过大,以及清室内部矛盾尖锐,为维持北方正常的中央统治,康熙六年(1667),分江南省为江苏(包括上海)、安徽两省。其中江苏省名取江宁府(今上海)、苏州府首字,安徽省名则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