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通宝据资料记载: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弘治帝下令两京及各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但由于天灾和其它原因,各省均未能完成所规定应铸之数。弘治十八年五月,帝下令户部调查各地铸造“弘治通宝”的情况,户部上奏曰各地所铸仅为计划的十分之一、二;到了正德二年(1507年),弘治钱仍未铸完,四月下令各省全部停铸。前后铸期不足四年。
“弘治通宝”在存世的明钱中,属少见品,均为光背小平,仅见钱谱中有一品大钱孤品存世。今所见到的弘治钱,钱背大多浅平,制作一般;有的面文较粗率,有的则较秀丽。从“治”字的三点水旁不同写法,可分为“连水治”和“分水治”两大版别,其中“分水治”较少见。笔者多年来收集了一些“弘治通宝”,现举数品,供大家研究。
根据面文笔画的粗细“连水治”尚可分为粗字版和细字版。粗字版:图一美制,制作规正,钱体厚重,面背均深峻,铜质精细发白。图二大样,制作精整,面文粗字,钱背外郭较窄,中央凸起。图三深字,面文深峻字口清晰且接外郭,背浅平,制作亦精。图四小样,制作较粗,面窄外郭背平。见有将此类钱搓轮做装饰用的(图五)。细字版:图六大样,面文细瘦秀丽,背内外郭明显。图七和其相比,“弘”字书体有异,制作规整,铜质精良。图八私铸,铸工粗糙,外轮不整,钱体呈现面小背大,平背,铜质粗糙色红。一说此钱出自于当时的大理国,为大理国铸币。
图九“分水治”,面背均深,钱文书体圆润,制作极精,铜色金黄。多年来仅得一品。图十为近期在天津得到的一品细字版“弘治”,过去一直怀疑此类为安南所出,今观此钱,方理解为何泉界前辈称“有的则文风秀丽”。以上“弘治通宝”均为零星收集,或为传世或为。但在中原地区未见有大批窖藏钱,可见当时铸量不丰。
江苏文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近几年对弘治通宝市场价格分析估价表:
弘治通宝铜1枚----------------价格:RMB3,910,000----日期:2016-01-19
明“弘治通宝”样钱------------价格:RMB3,220,000----日期:2016-12-02
钱弘治通宝小平样钱------------价格:RMB1,920,000----日期:2016-02-19
弘治通宝小平样钱--------------价格:RMB3,430,000----日期:2016-08-17
弘治通宝小平样钱--------------价格:RMB1,790,000----日期:2017-07-08
弘治通宝----------------------价格:RMB3,370,000----日期:2016-01-20
弘治通宝小平样钱--------------价格:RMB1,240,000----日期:2016-10-10
安南弘治通宝隶书通宝一组二----价格:RMB3,210,000----日期:2017-06-17
弘治通宝铜1枚----------------价格:RMB2,520,000----日期:2017-08-03
弘治通宝铜1枚----------------价格:RMB2,680,000----日期:2017-06-17
明朝使用铜钱、白银和纸币。明初钱币与纸币并行。中叶曾一度住手铸钱,专用纸币。后因纸币贬值,不得已复铸铜钱。不久,铸钱又趋泛滥,只能以白银交易。白银则始终是明代重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弘治通宝:只有小平钱。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铸。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顺,正统各朝均未铸钱。
该银元直径约50mm,边缘厚度约2mm,中间厚度为3.5mm,重量为33.8g。面文中间为楷书直读“大明弘治年”,两侧为“纹银”、“一两”。背文为一硕大的篆书“寿”字。真篆两书规整大度,娟秀和顺,“弘治”二字与弘治十六年(1503年)所铸“弘治通宝”小平钱中的一个版别甚为相似,颇具明代书体特点。包浆深灰色,陈旧老成,字口边道光滑,磨损自然。钱风相朴质无华,无任何纹饰。
此币在2000年宋志强先生编的《中国古钱币库》中有拓本;在华光普先生1998年《中钱目录》中,也有一个拓本,但外径较小,在45毫米左右,有郭,钱文相同,系两种版别。大明弘治寿字银币,从形制看,显然是受西洋银元的影响而仿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