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刘盒子传》记,西汉末年,赤眉农民军攻入长安后,曾毁汉诸帝陵。按汉代制度,帝、后陵园便殿、寝内,放置着他们生前的衣冠。因此,此印可能为吕后陵之便殿内的供祭物,当长陵被毁,便殿被焚时,忙乱中玉玺便遗落于土中,后被水同砖瓦一同冲到了水沟里。据当时的报道称,这颗玉玺是咸阳市韩家湾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在田沟旁偶拣到后,上交给国家的。从发现这颗玉玺的地理位置看,距埋葬高祖和吕后的长陵很近,田沟周围有汉代残存的砖瓦,是长陵山坡上道水沟。
雍正帝御宝白玉九螭钮方玺,篆书印文“雍正御笔之宝”,规格7.4x6.1x6.1cm。该宝玺白玉质地,九螭钮,所用的白玉质地极为通灵温润,通体洁白致密,纯净无瑕,至为难得,此宝玺的质地在整个雍正宝玺中极为少见,是雍正帝仅有的五方玉质宝玺之一。另外,此宝玺的原包装匣保存完好,体现出雍正皇帝的性格特点和艺术品味,也为了解雍正帝宝玺的盛储存放方式提供得样本。
汉玉玺近几年成交记录: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成交价:323万 成交日期:2017/10/28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成交价:255万 成交日期:2016/03/01
康熙帝碧玉玺-----------------成交价:554万 成交日期:2016/01/12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纪恩堂-------成交价:343万 成交日期:2017/05/22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成交价:487万 成交日期:2017/05/19
乾隆帝御宝交龙钮白玉玺-------成交价:317万 成交日期:2017/02/10
清乾隆乾隆帝御宝纪恩堂-------成交价:424万 成交日期:2016/03/13
一般来说,皇帝有七方玉玺,其中的六方玉玺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它们都由符节令丞掌管。而后一方玉玺,也是受人瞩目的,那就是传国玉玺。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至此,历代帝王无不以皇室权威的寓意定义这枚玉玺,视之为一统天下的象征,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
2015年4月7日,香港苏富比2015年春拍“雍廷聚瑞──雍正御製珍品”专场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正式举槌,其中一件清康熙(印钮)、雍正(印面)雍正帝御宝白玉九螭钮方玺以2800万港元起拍,经过多番竞夺,终以9200万港元落槌,包含佣金为1.0492港元。此前估价3000万到4000万港元。
而根据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内务府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这方“乾隆御览之宝”,材质与尺寸俱臻一流,是乾隆即皇帝位后所刻治的方印章,其重要象征意义也就不言可喻。同时,有人在上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帝后玺印谱》中发现了这枚玉玺登记在册,在《乾隆宝薮》中发现了明确著录,而在上海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画家艾启蒙《八骏马之曦驭黄》图轴右上角,也有这枚玉玺印迹,由此确定了这枚玺为乾隆皇帝御用真品。
此后,1983年上海象山南越王赵墓中又发现2枚帝王玉玺,尺寸相同,均高1.7厘米,面宽2.3厘米。其中,一枚青黄色玉料,螭虎钮,白文篆刻“帝印”两字;另一枚黄白色玉料,覆斗钮,阴刻篆文“赵”两字。这些汉朝帝王印玺的发现,对秦汉以来礼仪制度和封建权制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经西汉前期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制玉技术和玉文化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权贵“争于奢侈”也促进了玉器制造业的兴旺发达。
汉代玉器因其原材料好,加之雕琢精良,品种繁多,在中外玉器史上的地位突出,便有“汉玉”之称。1968年,上海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汉代长陵附近,发现了一枚“皇后之玺”。玉料呈白色,系新疆和田玉。它高2厘米,面宽2.8厘米,体作正方形,上凸雕一螭虎钮,四侧阴刻云纹,底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篆刻流丽华贵,端庄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