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
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
清乾隆玉圭近几年成交记录:
白玉圭一组六件---------------成交价:274万 成交日期:2017/03/22
白玉圭一组六件---------------成交价:275万 成交日期:2017/01/22
清十八世纪白玉四龙珮及白玉---成交价:121万 成交日期:2016/06/09
祭天带铭文玉圭---------------成交价:445万 成交日期:2016/12/28
晚期兽面纹玉圭---------------成交价:595万 成交日期:2016/05/10
清十八世纪白玉四龙珮及白玉---成交价:559万 成交日期:2017/06/18
清乾隆白玉圭-----------------成交价:458万 成交日期:2017/01/19
玉自己的质地是指它的矿物属性及产地;二是指质的转变,这就和沁分不开了,有沁才气有质的转变,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古玉在地下埋藏几千年,不行阻止地发生次生转变。其体现形式有:结晶体、竹叶状次生物、针状结晶、蚂蚁脚、霉点、鸡骨白、皮壳、蛀孔等。
汉代玉圭己从社会一样平常生涯中消逝,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职位,才特殊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宁四方.
乾隆工白玉蝉古董鉴定专家:掀起玩玉高潮
《诗经》中有“谦谦君子,温婉如玉”之说,汉代许慎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人们爱玉,受“君子如玉”的传统观念浸润。玉石经长期佩戴之后,受人体皮肤的影响,自身的光洁度等也会有所改变,古人认为这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自然对玉有好感。但是,掀起玩玉高潮的是乾隆。乾隆如此嗜玉,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员为讨好乾隆,到处搜求好玉进献,自然也带动了玩玉的风气。
玉圭玉质青色,有青黑色条纹。玉圭分上下两段,上部浮雕日月星辰与山海图案,下部阴刻楷书“乾隆年制”款。玉圭取青色,是承《周礼》“以青圭礼东方”之意,故其名曰“青圭”。又因玉圭上下两段玉质成分稍有不同,用手抚摸会产生温差,世间俗称“温良玉”。此圭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赐予岱庙,为泰山“镇山三宝”之一。
玉圭璧玉质青色,有褐色斑块。造型为仿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圭璧,为玉圭、玉璧的复合体。《后汉书·明帝纪》有“亲执圭璧、恭祀天地”的记载。璧呈圆形,中间有小孔,较厚实,两面均饰扎手的乳钉纹,内外缘饰有弦纹。玉圭身窄长,上尖下方,中间起脊,脊线垂直。正面由上至下饰北斗七星纹、双龙戏火焰珠纹、江崖海水纹。背面亦雕江崖海水和穿行在云中的龙。此为圭璧,有祭祀日月星辰山川之意。制作较粗糙。具有清代晚期玉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