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元至治“大朝通宝”,是元代建元之前的货币,比较稀少。“中统元宝”,钱文有真、篆两种字体,是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3年)铸造的年号钱,同时期有“中统钞”纸币。“至元通宝”,是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铸造,同时期有“至元通行宝钞”纸币。“大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是元武宗至大年间(公元1308~1311年)铸造的一种铜币,钱文有蒙、汉两种字体,还有“大元国宝”、“大元至治”钱文者,钱面有的饰四弧线纹。“宝鼎通宝”,是元顺帝宝鼎年间(公元134~1368年)铸的年号钱,背有蒙、汉文纪年、计值,既然有计值,说明此铜钱应当是流通货币。“宝鼎之宝”,是元顺帝宝鼎年间铸造的一种权钞钱,正面有“宝鼎之宝”四字,背面上部有“吉”字,右为“权钞”,左分别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伍钱”字样,分为大小五等的权钞钱,此应是与钞币可换算的流通货币。
元末还有一些农民起义军所铸铜钱:韩林儿铸有“龙凤通宝”,徐寿辉铸有“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铸有“大义通宝”,张士诚铸有“天佑通宝”。
元朝是以行钞为主,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但有大臣劝阻道:“铜钱乃华夏阳明之用,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属于幽阴之地,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我国适用纸币。”忽必烈认为有理,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元朝虽以行钞为主,但也铸钱,史书多有失载。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大朝通宝”,有铜银两种。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在中统年间(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公元1260-1263年)铸行了“中统元宝”,钱文为汉文篆书、楷书两体,是小平钱。但此钱不符合对钱的要求,因为篆书为旋读,楷书为顺(直)读。篆楷皆背无文,但楷书有背四星的,极罕见。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时铸有“至元通宝”。
陕西宝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近几年对大元至治市场价格分析估价表:
代大至治铜钱------------------价格:RMB3,920,000----日期:2016-08-03
宣统通宝·天下太平------------价格:RMB3,210,000----日期:2016-03-15
大至治一枚--------------------价格:RMB1,640,000----日期:2016-12-06
“崇宁通宝”大系--------------价格:RMB2,290,000----日期:2016-07-25
大至治------------------------价格:RMB3,210,000----日期:2016-06-11
代大至治铜钱------------------价格:RMB1,370,000----日期:2016-03-22
宣统通宝·天下太平------------价格:RMB1,290,000----日期:2017-02-01
代大至治铜钱------------------价格:RMB3,790,000----日期:2017-04-02
大至治48两银锭--------------价格:RMB1,270,000----日期:2017-05-13
代大至治供养钱----------------价格:RMB1,270,000----日期:2017-03-17
传世有两种,一种为汉文楷书小平钱,另一种为八思巴文,俗称蒙文,大小似折二钱。元成宗在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有“元贞通宝”小平钱,“元贞元宝”折二钱,皆汉文楷书;又有八思巴文“元贞通宝”,似折三钱;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有“大德通宝”,有汉文楷书钱、八思巴文钱两种,汉文楷书钱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八思巴文钱只有大钱,大小在折二、折三之间。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曾铸有两种钱,一种为“至大通宝”汉文楷书小平钱;另一种为“大元通宝”,用八思巴文,为当十大钱。当时山东、河东、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此外,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一种为小平钱,背无文,另一种为大钱,正面“大、通、宝”三个字为瘦金体,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但“元”字则极拙劣,这种写法为元人所特有。至大以后,各朝年号也都有铸钱,元仁宗铸有“皇庆元宝”汉文楷书小平钱,还有“延祐元宝”、“延祐通宝”、“延祐贞宝”;元英宗铸有“至治元宝”、“至治通宝”等钱,又有一大钱面文由三个少数民族文字组成,分别为八思巴文、察合台文、西夏文,四个字由三种文字组成的“至治通宝”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