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淮安本人常年收购鉴定古玩古董电话号码
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富字。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从琢玉工具上比较。我国琢玉用的旋转性工具,可能始于原始社会的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后来又逐渐发展为“水凳”。日本、西伯利亚、印第安玛雅等地又以何种工具琢玉呢?日本学者从现行攻玉法推论,认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转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见其它论材料。在印度,19世纪玉工操作旋转性工具的图示流传至今,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带动圆砣旋转,左手执玉琢磨,估计操作不便,效率较低。这幅图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开物》所描绘的水凳晚了3个世纪,在其结构、传动装置上也远比水凳落后。不容否认,中国古代旋转性琢玉工具在当时是、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