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陈曼生紫砂壶怎么去鉴定真假

时间:2017-10-23 12:56

  陈曼生紫砂壶公元1812年,精擅诗书画印的“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以科举拔贡简任溧阳县令。溧阳与宜兴近在咫尺,在三年的任期内,陈曼生与宜兴制壶圣手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兄妹切磋壶艺;并由陈曼生设计图稿,杨氏兄妹精心制作,于1815年县令任满前推出了“曼生十八式”,到今年恰好二百周年。

  壶腹阴刻“单昊生作羊豆用享”篆体八字,署“曼生”楷书款,壶盖内钤阳文篆书“万泉”二字。据墓志铭得知墓主为湖北宜昌府候补道王玷山,王玷山是陈曼生的好友,因此这把刻有陈曼生铭款的紫砂壶的真实性毋庸置疑,此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陈曼生(1768-1822),浙江钱塘(今余杭)人,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陈曼生在1801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清代的官场,先后担任过溧阳知县、江防同知、海防同知等官职,在1822年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清代的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称赞陈曼生为官“廉明勇敢,卓著循声,创文学,修邑志,办赈之善,为大江南北”。陈曼生不仅为官清廉刚正,而且才识俱佳,精通诗词、书画、金石、篆刻等,笔意倜傥,纵逸多姿,声名波及,映照海内。

  陈曼生因为喜好紫砂工艺,曾经绘画出十八砂壶的图样,邀请杨彭年和邵二泉等制壶,并在壶上刻铭,被后世称为“曼生壶”。“曼生壶”融入文词之心、书画之韵、金石之味,一气呵成,浑然雅致,于是“艺林争宝之,得其一枚,珍逾拱璧”。

  陈曼生以文人的审美标准,把绘画的空灵、书法的飘逸、金石的质朴,有机地融汇于紫砂壶中,或浑朴,或精巧,或玉色晶光,或明妍俊秀,或温雅古朴,或气韵隽永,力除繁琐和艳俗,增添了书卷气息和金石意味,在紫砂壶古拙纯厚的外表下,融入清新高雅的艺术情调。

  陈曼生扇面--------------------价格:RMB1,420,000----日期:2017-03-24

  清陈曼生紫砂壶----------------价格:RMB2,680,000----日期:2016-08-09

  清陈曼生款花鸟纹紫砂壶--------价格:RMB3,350,000----日期:2017-05-16

  清嘉庆陈曼生刻铭紫砂壶--------价格:RMB1,880,000----日期:2016-04-22

  清嘉庆陈曼生紫砂壶------------价格:RMB1,250,000----日期:2016-06-13

  陈曼生杨彭年款紫砂扁灯壶------价格:RMB1,850,000----日期:2017-07-02

  陈曼生乳鼎--------------------价格:RMB3,980,000----日期:2017-07-12

  清嘉庆·杨彭年制、陈曼生作----价格:RMB2,230,000----日期:2016-08-14

  清·路大荒旧藏杨彭年制陈曼----价格:RMB3,440,000----日期:2016-06-16

  清嘉庆陈曼生铭紫砂石铫式提----价格:RMB2,240,000----日期:2017-05-26

  “曼生壶”的造型虽然简炼质朴,但是寓巧于拙,富于变化,常在壶腹留出大面积的空白,铭刻出诗、书、画、印,刻工精细,刀法娴熟,运刀犹如雷霆万钧,显得雄健苍茫,金石味十足。往往在壶上刻出铭款,文意静远,字字珠玑,简约生动,蕴涵哲理。在壶底刻“阿曼陀室”章,在壶柄下端刻“彭年”章,使得“名士名工,相得益彰”。

  曼生壶在我国紫砂工艺史上独树一帜的奇特现象,历经200年沧桑变换,流传至今,早已是凤毛麟角。曼生壶源于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浙江钱塘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年,嘉庆六年(1801年)拔贡,后任溧阳县令。

  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篆刻被后世尊为“八家”之一,他和钱叔美、汪小迂等关系甚密,期间又结识宜兴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遂对紫砂茗壶产生浓厚兴趣,并聚集了郭频伽、江听香、高爽泉、查梅史等一批书画名家共同设计,创制茗壶造型十八式,每式都撰拟题铭,分别书写,由杨氏兄妹,邵二泉加制,曼生在壶上题铭书刻,这些加工制作的茗壶正契合了中国文人雅士在美学上追求幽野之趣的理念,在当时极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故称之为“曼生壶”,这就是“曼生十八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