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料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不同,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珐琅料中加入适量金属氧化物色素,品种非常丰富,主要有白、绿、黄、蓝、紫、矾红、胭脂红、赭、墨等,且有浓淡之别,更有中和色出现,如倭瓜黄、杏黄、蛋黄、葵绿、孔雀蓝、孔雀绿等等难以计数。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的珐琅彩器,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
拍卖会上,珐琅彩可谓身价不菲。清乾隆御制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价值1.1548亿港元。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价值1.5123亿港元。
现代珐琅彩瓷目前的市场价位也在数千元至数万元之间。
“2009年底,一件残损的清康熙珐琅彩小碗在北京拍卖,结果被藏家们争抢至400多万元成交。相信1.5亿元的拍卖纪录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突破!”据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曾波强介绍,珐琅彩瓷是瓷器中的极品,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存世稀少近几年拍卖价不断飙升。2006年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就拍出了1.5123亿港元的天价。
清宫珐琅彩瓷存世稀少
据悉,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产量极少,仅见于康、雍、乾三朝。清代所有的瓷器都在景德镇烧制,唯有珐琅彩瓷器是在故宫内(一度迁至圆明园)造办处烧制,是皇室御赏器,当时都由景德镇官窑精挑出最洁白细腻之瓷胎,再送往宫中造办处,由如意馆宫廷画师(而非工匠)再加绘珐琅彩饰,在炉中以低温烧成。所以,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喻为“官窑中的官窑”。
对于它的生产数量,多年来理论界争论不休。有不完整的历史档案显示,仅雍正八年4月至雍正十三年10月的五年半的时间里,共烧造瓷胎画珐琅500多件。但仅乾隆十八年十一二月份,珐琅彩瓷制作任务就是400多件,数量之大令人难以置信。所以,珐琅彩瓷器的存世量最终没有达成共识。
“先不论珐琅彩瓷器的真正存世量有多少,事实上,市场难得一见其踪影,是有钱也买不到!”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梁戊年坦然自己没有清宫珐琅彩瓷:“陶瓷收藏家们都以能够拥有一件清宫珐琅彩瓷为自豪,一旦拥有也是秘不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