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文中提及的几个佛像收藏阶段,根据年代和领域的不同,应该相互穿插,因为各个佛像领域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齐头并进。在购买佛像的过程中,也是如此。购买途径很多,也可以综合选购。
古董店购买,缺乏保障和诚意,无法退货上当容易破坏雅兴。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网络购买无疑是很好的途径。网络购买可以省去很多烦心事,也可以比较客观公正的面对自己的进步和缺点,毕竟网络信息的多元化,跟更容易让自己看清楚自己,而不是局限在别人的说教或者洗脑中成为国宝帮。善用科技、相信科学,这是现代人的安身立命的一个不二法则,生活中如此,佛像收藏中亦如是。
佛像收藏的科学性,重点应把握进阶的科学性。因为收藏这项事业,必定是一种循环递进的精进过程,如果局限于一时一物、闲云野鹤,那必然会导致止步不前,收藏也就是一潭死水,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另外,如果不考虑逐步精进,那也会导致夜郎自大或者妄自菲薄,已经掌握的鉴定技巧,也会随着市场和作伪技术的迭代而沦为蒙蔽双眼的旧式武器,随时出现老手打新眼的危险。可以说,佛像收藏的科学性,体现在永不休止的学习乐趣和精进过程当中,这种上进心,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一种逆水行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可以说收获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科学乐观态度。
就古董佛像收藏精进而言,必须打牢基础,建立在对于佛像收藏知识体系的了解,在对自己兴趣和经济基础合理规划基础之上的一种客观认识。结合自身经验,初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句话:熟悉市场热点,精通已知领域,捡漏未知领域。
1、市场热点和拍卖热点。
古董佛像市场热点和拍卖热点可以说是收藏品的一个经济和美学风向标,也可以说是最被整个收藏圈认可的一些东西的集中展示。最近几年,古董佛像市场热点可以初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宫廷造像。宫廷造像都有鎏金色泽金黄、胎质厚重、造型规矩的特点。按照材质分,主要是金铜佛像,其次是木雕和干漆佛像,然后是其他材质如寿山石、玉石、铜胎珐琅等。按照年代分,主要有永乐、宣德年间的汉藏结合的宫廷造像。永宣造像是明代宫廷为安抚西藏宗教上层人士,结合藏传佛教佛像风格和汉地工艺制作的佛像,具有明显的汉藏风格。2000年以后在古董佛像拍卖市场上大受追捧,除了拍卖市场外,普通市场上已经无处觅踪迹。20多厘米的永宣造像一般价格都过百万,拍卖市场几百万也是常事。类似造像在故宫博物院雕塑馆、国家博物馆等可以见到。清代宫廷则主要有康熙、雍正、乾隆宫廷造像。其中,康熙宫廷造像最为市场追捧,也最为昂贵,雍正宫廷造像存世不多也颇受市场追捧,存世最多的是乾隆宫廷造像。康熙宫廷造像主要有如下特点:开脸略胖,颇有明代遗风,眼睛下部一般有下眼袋,整体造型规矩,美观大方;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满莲花瓣(即莲花瓣遍布365度)或者四分之三布满莲花瓣,各个莲瓣呈现细节刻画。而乾隆宫廷造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六品佛楼造像。主要是指乾隆朝清宫在宫廷六品佛楼内供奉的这批佛像,由于各种原因,这部分佛像除了存在于故宫博物院、承德外八庙等以外,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流散各地。六品佛像造像一般都在前莲花座上方铸有“大清乾隆年制”字样款,莲花座后面根据佛教划分六品不同有阴刻“***品”(如“般若品”)字样。除了露出皮肤的脸部和手脚部分上泥金,其余地方都不鎏金和泥金,作烧古铜色。类似佛像可在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