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玉圭世代流传非常罕见,大多深藏地下几千年,因为长期接触水、土壤和其他物质,受到侵蚀后玉器的整体或者部分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出现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等等。
上圭在古代文献记载,为官员上朝时觐见皇帝用的朝板,上面刻的文字与字画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封建世袭制度,自称“皇帝”,崇尚王权为上,所以为了笼络民心,所以从思想上传达给民众,所以当时会有很多玉器上面刻有歌颂大秦王朝的器物出现,而武陵王上圭也是其中一种。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大多藏家认为,古玉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美”“好”“古”“稀”四字上。所谓“美”,是指古玉的艺术性要高,要有美感,一眼看去就被其吸引的古玉自然是美玉。“好”即是指玉完美、品相好。所谓“古”,就是指年代要久远,在美、好的前提下,越古老的古玉越有投资价值。“稀”,即存世量少,有珍稀性。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5至20厘米。战国时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近些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高古玉因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
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为表示他们
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朝廷在分封诸侯时,常常赐以玉圭,作为统治地方的权杖。获得玉圭的诸侯在封地内掌握有生杀大权。之后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