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华豫之门》不是翻故纸堆,崇古,媚古,而是在传承文明的回首中,寻求古典文化的现代表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谈话节目,而是以鉴宝为载体,寻求抽象文化的形象表达;用大众参与的方式、故事化和情感化的处理,实现厚重文化的轻松表达。《华豫之门》在全国收藏栏目中率先引入市场概念,邀请活跃于国内外拍卖行和古玩市场、具有鉴定能力的业内资深人士担任市场观察员,评估藏品,解析市场风云,靠文化内涵赢得欣赏,而不是以价格为噱头吸引眼球。
华豫之门怎么报名电视鉴宝联系方式
华豫之门大讲堂:
曾有人以为从傅抱石作品的用纸来鉴定真伪有较大的意义,或许是这样。但这里我们注意到傅抱石几乎是什么纸都试用过——只要是他在当时可能搞得到的。傅抱石比较喜用墨反应较好的皮纸,据考傅抱石用的皮纸,抗战前后多是贵州、四川产的土纸。他对各种纸张的尝试有停止过,在试用之后,依据自己的喜好,定其优劣,决定取舍。笔者注意到宣纸,各种宣纸,是煮锤类的宣纸,傅抱石有放弃使用过。以用纸来佐傅抱石作品的真伪,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很有力,例如明明是1960年代前后生产的纸张,而落款的年份却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后,这显然就有问题。但问题正如要读懂和认识傅抱石的作品一样,用纸问题上也首先要认识各种纸张的特性,包括水墨在纸上反映出的效果。傅抱石喜用较厚实的纸张,因为较厚实的纸张才“吃得消”他那的用笔方式,如下笔重、速度快、猛刷猛扫、反复加工等等。
齐白石到北京后结识了陈师曾。1917年,陈师曾接到日本画家渡边晨亩和荒木十亩的来信后,请齐白石画了几张花卉山水,带至日本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齐白石没有想到,他的作品不但在日本卖出,而且售价很高。法国人还选了齐白石、陈师曾的作品,预备加入巴黎艺术展览会。日本人也想将他们二人的作品和生活状况,拍成电影在东京艺术院放映。这样一来,求齐白石作画的人骤然多了起来,原来“门可罗雀”的齐宅一下变为“门庭若市”。齐白石也在诗中写道:“一般画债终难了,晨起挥毫夜睡迟。晚岁破除年少懒,谁教姓字谁都知?”他并在注中写道:“因外客索画,一日未得休息,倦自嘲。”由于齐白石的画满足不了社会上的需求,于是假画便应运而生。齐白石七十多岁时,已在日本很有声望,慕名买他画的人很多,这就更促使赝品数量大增。
钧瓷以红为贵,古人云:钧窑见红,价值连城。这句业内行话,足以说明钧瓷红斑的珍贵。钧瓷以釉美而见长,器表没有人为的装饰,但由于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釉的活动方向和流淌纹路长短不同,釉面往往留下不规则的线状流动痕迹,呈现出“泪痕纹”、“兔丝纹”、“蚯蚓走泥纹”、“珍珠点”等。其中,“蚯蚓走泥纹”是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和特征。这本是一种非人为的缺陷,是其在烧制过程中釉面发生微裂,高温下其他物质渗入而自然生成的一种状态,然而却因釉与纹路交相出奇而为人们所倍加喜爱。
《华豫之门》鉴宝报名节目,尽管没有讲座式的长篇大论,没有吸引眼球的猎奇,但在面对一件件积聚了一个时代精华的藏品时,在专家娓娓道来的点评中,观众透过文物看到历史,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为祖先的精湛技艺而赞叹。同时在持宝人起伏跌宕的故事中,让观众领略《华豫之门》倡导的“收藏财富收藏历史 收藏文化 收藏丰满大写人生”的收藏真谛。
傅抱石生于1904年,卒于1965年,在其并不算长的六十二年生命中,作品传世的早年份大约是1923年(癸亥)之后,自号“抱石斋主人”始。1981年金陵书画社出版的《傅抱石画集》开首的山水四条屏,可能是目前存世傅抱石早的作品。傅抱石1934年(甲戌)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约170余件;1935年七月回国,约有五六十件作品留在日本未能带回;1936年(丙子)在江西南昌举办画展,作品约112件;1942年(壬午)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大厦举办了的壬午重庆画展,展出作品100件(从140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以后接下去1943年(癸未)罗时宁受傅抱石委托,在宁夏银川为傅抱石举办画展;1944年(甲申)又分别在重庆、成都、昆明(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连续举办画展;1946年(丙戌)、1947年(丁亥)、1948年(戊子)又分别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画展;1947年在上海中国艺苑的画展展出的作品约有18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