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华豫之门》珍宝馆”将依托《华豫之门》的资源优势,以高品位的精品战略来开拓市场,来吸引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从而迅速树立起高档艺术品交流场所的品牌效应。《华豫之门》珍宝馆”将成为全国各地收藏爱好者展示交流藏品的平台,努力打造国内知名的收藏俱乐部。
华豫之门在线电话报名联系方式
华豫之门大讲堂:
实际情况果真如齐白石所说“从我屋子里拿出去的画才不会有假的”,“予之画,借山馆铁栅门所去者无伪作”吗?笔者曾见有署名齐白石的《芙蓉鸭子》(图一),该图右侧题有:“百战诸君工止戈,请看水面芙蓉影。寄萍堂上老人并句。”经鉴定,画中所题应为齐白石亲笔所书。根据“并句”一词,使读者得知《芙蓉鸭子》是齐白石亲笔所作。笔者还曾见署名齐白石的《芙蓉慈姑》(图二),该图经鉴定为齐白石七十岁左右所作。两图相比较,《芙蓉鸭子》用笔板滞。的是,齐白石在《芙蓉鸭子》左侧有一段长题:“此幅为外人所画,吾友赵君见之,其意甚喜,吾即赠之。赵君善医术,吾家人善病,年来得识赵君,家中无呻吟之声。或儿辈大病,闻赵君至,即欲下床,可谓百避声名。余感之非浅,持赠此幅,因及之,并请世瓒仁兄论定。”由此可知,该幅《芙蓉鸭子》并非齐白石所画,但在送赵大夫之前已经题字、署名、钤印。只是因为要送给赵大夫,齐白石才道出“外人所画”,当然这个“外人”非外姓人,应该是齐白石家里人,如齐子如、张紫环等。另外,齐白石曾在《罗汉》中还题道:“余自四十以后不喜画人物,或有酬应必使儿辈为之。”看来,即使是齐白石亲自署名的作品,即使是从“借山馆铁栅门所去者”,也未必全是齐白石亲笔所画。
关于八大山人如此多书画用印的来源与创作者,笔者以为大体分两类。一种是有些印章是八大山人的朋友所刻,如早期的“西江弋阳王孙”“怀古堂”“释传綮印”。另一类,就是八大山人自己所刻,这类印的印文大多与八大书法为吻合,这类印有“驴”“可得神仙”“在芙山房”“个相如吃”“何园”“涉事”“禊堂”“白画”“真赏”。就“真赏”一印的印风看,似是八大山人晚年自己所刻,因为印文的风格与八大山人所书《禹王碑》的鸟虫篆法和《石鼓文》的笔法都相近。八大山人受家学影响,他的祖父朱多炡就精研古篆,“杂以古字”,所以八大山人也喜欢古篆,他的很多印章中的印文,明显是自己所书。“真赏”一印,具有鲜明的八大山人个人书写古篆的印记。
宋钧瓷器基本上无款识,传世的尊、盘、洗、盆类,部分器物底部刻有1—10的数字铭文,小为十号,一号为大。据专家们考,凡底部刻有1—10数目的钧窑瓷器,均为当时宫廷所置用,民窑钧瓷则不见刻有数字或文字。齐白石三十岁左右时绘画声名鹊起,于是弃斧从画,专门靠卖画维持生计。由于善画仕女,故有“齐美人”之誉。那时的齐白石只是名满乡里而已,还未名扬湘潭。齐白石四五十岁时虽步出湖南,游广西、广东、陕西等地,但因绘画风格不受青睐,卖画的收入还不如刻印理想,就是齐白石定居北京后,仍是买画者无几。正因齐白石绘画艺术不成熟,画名不显赫,经济价值不高,所以那时没人去模仿他的作品。
作为研究者只从印刷品来观察显然不可能有较完整的认识,甚至从已经装裱完备的原作上来看,都不一定能全面了解认清。我们有幸能从傅抱石的遗物和遗作中去认识,对比研究古人,这是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曾见过傅抱石生前用过的纸张,一般都较厚、较结实,有的甚至厚得如已托裱的镜片一般。皮纸(麻纸)厚得如三层夹宣一样,而且湿水和不湿水时都可以比较容易地揭开,一分为二,乃至一分为三,但这类纸张尺幅都不很大,且没有一定的尺寸规范,显然都是过去民间作坊所为,原本并不是用来画画的,在傅抱石的遗作中我们也看到了用这类纸张画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