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2020年《华豫之门》报名鉴宝栏目承载全国概念 全球视野的理念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创新:请全国资深权威专家走进演播室进行鉴定。把收藏视野拓展至全球收藏市场;在节目形式上,打破常见的嘉宾谈话评宝模式,引入海选元素;在节目包装上,强调现代、时尚、大气、雅俗共赏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看点,还建立了栏目与收藏三级市场的联系,整合了全国收藏资源。
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怎么报名联系方式
华豫之门大讲堂:
《华豫之门》作为文化类节目,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一路探索,一路收获,在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发掘资源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打造节目品牌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的质量取决于节目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而一旦节目品牌打造成功之后,又可以通过延伸品牌价值链,再度整合节目资源,培育新的开发点。
曾有人以为从傅抱石作品的用纸来鉴定真伪有较大的意义,或许是这样。但这里我们注意到傅抱石几乎是什么纸都试用过——只要是他在当时可能搞得到的。傅抱石比较喜用墨反应较好的皮纸,据考傅抱石用的皮纸,抗战前后多是贵州、四川产的土纸。他对各种纸张的尝试有停止过,在试用之后,依据自己的喜好,定其优劣,决定取舍。笔者注意到宣纸,各种宣纸,是煮锤类的宣纸,傅抱石有放弃使用过。以用纸来佐傅抱石作品的真伪,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很有力,例如明明是1960年代前后生产的纸张,而落款的年份却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前后,这显然就有问题。但问题正如要读懂和认识傅抱石的作品一样,用纸问题上也首先要认识各种纸张的特性,包括水墨在纸上反映出的效果。傅抱石喜用较厚实的纸张,因为较厚实的纸张才“吃得消”他那的用笔方式,如下笔重、速度快、猛刷猛扫、反复加工等等。
又国内某某美术出版社新近出版《傅抱石集》,收录了不少傅抱石的同时,也夹带了傅抱石伪作之,这着实令人吃惊。国内美术出版社在人们心目中的,怎能让人不信其之真实性呢,人们不会怀疑,不敢去怀疑,就像利用有名的博物馆展出傅抱石的伪作一样,让人不敢相信其伪,做伪的比真的还要堂而皇之。2003年,有人专程带一幅傅抱石的作品《松风观瀑图》来南京傅抱石纪念馆要求鉴定,画一打开便是一件明显的伪作,而且水平低下,可是来者声称这件作品曾发表于1986年4月《新美术》和《浙江美术》第四期,以及12月出版的《浙江美术学院学刊》,作品尺寸为94×47厘米。同时,来人当即从包里取出一本十分陈旧的上述“学刊”。此份“学刊”之真伪笔者未加仔细鉴别,但略加比对,显然“学刊”封底所刊署名傅抱石的《松风观瀑图》,就是来人带来要求为之鉴定的作品。注意,1986年前傅抱石的作品在海内外已经有较高的价位,但尚还不如近年来的飚升之势。
在这种状态中挥毫所留下的笔迹,只有大量仔细审度和研究傅抱石作品的真迹原作才可能有所感受、有所认识、有所体会和理解,从而对鉴定傅抱石作品的真伪有所帮助。画面上的墨迹(包括颜)都是用笔用墨的结果,用墨的明润、淡墨重叠、反复积墨、墨混用、干湿并举、染墨结边造型等都是傅抱石用墨独到之处。尤其是积墨到浓墨后,又以焦墨提醒,却能透明腴润,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在漫不经心当中完成的,给观者一种经营再三又巧夺天工的感受,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