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华豫之门》在全国收藏栏目中率先引入市场概念,邀请活跃于国内外拍卖行和古玩市场、具有鉴定能力的业内资深人士担任市场观察员,评估藏品,解析市场风云,靠文化内涵赢得欣赏,而不是以价格为噱头吸引眼球。
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报名电话在线鉴宝
看《华豫之门》节目,尽管没有讲座式的长篇大论,没有吸引眼球的猎奇,但在面对一件件积聚了一个时代精华的藏品时,在专家娓娓道来的点评中,观众透过文物看到历史,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为祖先的精湛技艺而赞叹。
耀州窑始于唐代,经过两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在造型上,敦厚丰满、雄健奔放的是盛唐遗风;轻盈秀丽、精巧多样的多为五代特色;优美挺拔、凝重雅致则是宋耀州瓷的特征。常见的器型有盘、碗、壶、盏、洗、罐、钵、香薰等,品种丰富,以生活用具为主,多数器物带有唐朝和五代时的遗风。至宋晚期,器物造型趋于多样化,其中敞口、尖圆底、矮圈足小碗甚为精巧别致,胎骨薄而坚实。
北宋的钧瓷,胎土淘练精细,胎泥陈腐彻底,无颗粒不均匀现象。烧制成型后,胎质略厚,坚硬致密。其釉层凝厚、釉质乳浊,纹理沉着,玉质感强,釉表多有流淌,棕眼甚多,釉面变化十分丰富。常见的有灰蓝、月白、天蓝、玫瑰紫等。由于釉料中掺入铜的缘故,加上精湛烧制,釉层中即出现强裂的窑变,淡青中泛出美艳的红彩,如秋天的海棠红得鲜亮欲滴,如盛开的玫瑰红得发紫,如蓝天彩云灿若晚霞,如此等等,美不胜收,令人神怡心醉.
傅抱石1934年(甲戌)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展出作品约170余件;1935年七月回国,约有五六十件作品留在日本未能带回;1936年(丙子)在江西南昌举办画展,作品约112件;1942年(壬午)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大厦举办了著名的壬午重庆画展,展出作品100件(从140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以后接下去1943年(癸未)罗时宁受傅抱石委托,在宁夏银川为傅抱石举办画展;1944年(甲申)又分别在重庆、成都、昆明(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连续举办画展;1946年(丙戌)、1947年(丁亥)、1948年(戊子)又分别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画展;1947年在上海中国艺苑的画展展出的作品约有180多件。
同时在持宝人起伏跌宕的故事中,让观众领略《华豫之门》倡导的“收藏财富收藏历史 收藏文化 收藏丰满大写人生”的收藏真谛。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八大山人晚年的许多书画精品,上面几乎都钤盖了“真赏”一印,既说明了八大对这些作品的自赏与满意,也足以证明“真赏”印是八大山人晚年最常用的书画自用印。
苦禅老人辞世之后,其作品虽无商场炒作,但历久弥清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含的人格精神却在有识之士们的心目中渐趋明晰。再加之新贵们附庸风雅的时髦追求,以及名贵礼品在交际场上的趋热需求,苦禅老人的画价正在依照“自然市场规则”,虽慢而稳地上升着,近几年则升势尤显,一幅售价30万、60万、180万元乃至500万元左右的已不乏例。于是伪造之作亦日见其多!从私下出手的到画店出售的,从“小拍会”到大拍卖行,李氏赝品月月皆有,于是花重金购为珍宝者,多成宣纸垃圾,而卖出者则有“一经认购,概不退换”为铁盾,竟无人担责!因此,辨伪之事,已成收藏界关心之首,对待市场上苦禅老人的遗作亦概莫能外。
据统计,八大山人一生书画用印多达90余枚,早期的刃庵、释传綮印、个山、法堀、耕香、灯社、一笑而已、净土人,中期的八还、八大山人、个相如吃、驴、可得神仙、浪得名耳、夫闲、白画、禊堂、涉事、口如扁担、画渚、在芙山房、黄竹园,晚年的真赏、遥属、何园、拾得,这些不同时期的书画常用印,对鉴别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早期用印,基本是1680年以前的作品,如《传綮写生册》《梅花图三开》《墨花图卷》;中期的用印,是1680—1700年间的作品,如《个山杂画册》《墨笔杂画六开》《安晚图》《河上花图卷》等;晚期用印,基本是1700—1705年,其去世前几年的作品,如《双鹰图》《双栖图》《松柏同春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