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华豫之门报名鉴宝多年来,《华豫之门》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对节目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使其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
据统计,八大山人一生书画用印多达90余枚,早期的刃庵、释传綮印、个山、法堀、耕香、灯社、一笑而已、净土人,中期的八还、八大山人、个相如吃、驴、可得神仙、浪得名耳、夫闲、白画、禊堂、涉事、口如扁担、画渚、在芙山房、黄竹园,晚年的真赏、遥属、何园、拾得,这些不同时期的书画常用印,对鉴别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早期用印,基本是1680年以前的作品,如《传綮写生册》《梅花图三开》《墨花图卷》;中期的用印,是1680—1700年间的作品,如《个山杂画册》《墨笔杂画六开》《安晚图》《河上花图卷》等;晚期用印,基本是1700—1705年,其去世前几年的作品,如《双鹰图》《双栖图》《松柏同春图》等。
“真赏”一印究竟出现在什么时间?从最早出现有明确纪年的作品来看,应该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因为这一年“壬午”款的作品都开始出现使用“真赏”印,如《松柏同春图卷》《双栖图》。此后的“癸未”年(1703年)也有作品,如《杨柳浴禽图》。最晚的为“乙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唐云旧藏《书画册》。而在“壬午”之前一年的辛巳年(1701年),却没有发现“真赏”印在书画作品中出现,辛巳年的书画作品《松鹤图》《松鹿图》都是用“遥属”印来押角。由此可见,八大山人“真赏”一印的使用是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开始的,目前流传在世的“壬午”款的作品也是较多的,至少在10件以上。
2003年,有人专程带一幅傅抱石的作品《松风观瀑图》来南京傅抱石纪念馆要求鉴定,画一打开便是一件明显的伪作,而且水平低下,可是来者声称这件作品曾发表于1986年4月《新美术》和《浙江美术》第四期,以及12月出版的《浙江美术学院学刊》,作品尺寸为94×47厘米。同时,来人当即从包里取出一本十分陈旧的上述“学刊”。此份“学刊”之真伪笔者未加仔细鉴别,但略加比对,显然“学刊”封底所刊署名傅抱石的《松风观瀑图》,就是来人带来要求为之鉴定的作品。注意,1986年前傅抱石的作品在海内外已经有较高的价位,但尚还不如近年来的飚升之势。
《华豫之门》剪报报名由陈琨、朱冰、赵靓担任主持人。节目以知识,趣味,娱乐,时尚为构成元素,用游戏娱乐的形式展示华夏文明,以受众的广普性为目标。所选主题都比较贴近大众。
耀州窑瓷器以划花、刻花、印花、剔花为纹饰技法,集中体现出它独特的装饰美。如果说汝官窑和钧瓷是以釉色取胜,迎合了宫廷显贵和文人雅士的高雅审美情趣,而耀州窑则是以民俗民风为着眼点,注重多样化多层次的器表装饰占领了市场,进而确立了宋名窑之一的历史地位。
器型:洪武时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至永乐时期创烧也只见釉上红彩。这一时期的彩瓷器型有玉壶春瓶、碗、盘等。宣德窑生产的瓷器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单纯的釉上彩就有釉上红彩和五彩,器型有碗、盘、尊、杯、瓶、筒、罐、盆等。 明正德时烧造的彩瓷,其造型除继承前代传统工艺外,还在创新中确立了正德朝独特的风格。嘉靖五彩瓷传世品很多,且多为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盘等。万历五彩瓷器型沿袭嘉靖,有嘉万不分之说。
苦禅老人辞世之后,其作品虽无商场炒作,但历久弥清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含的人格精神却在有识之士们的心目中渐趋明晰。再加之新贵们附庸风雅的时髦追求,以及名贵礼品在交际场上的趋热需求,苦禅老人的画价正在依照“自然市场规则”,虽慢而稳地上升着,近几年则升势尤显,一幅售价30万、60万、180万元乃至500万元左右的已不乏例。于是伪造之作亦日见其多!从私下出手的到画店出售的,从“小拍会”到大拍卖行,李氏赝品月月皆有,于是花重金购为珍宝者,多成宣纸垃圾,而卖出者则有“一经认购,概不退换”为铁盾,竟无人担责!因此,辨伪之事,已成收藏界关心之首,对待市场上苦禅老人的遗作亦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