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华豫之门鉴宝栏目发掘资源是节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打造节目品牌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的质量取决于节目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郑州华豫之门怎么报名流程
而一旦节目品牌打造成功之后,又可以通过延伸品牌价值链,再度整合节目资源,培育新的开发点。2008年,《华豫之门》栏目承载“全省强势 全国概念 全球视野”的理念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创新:请全国资深权威专家走进演播室进行鉴定,使藏品鉴定更具权威性,可信度更强;把收藏视野拓展至全球收藏市场;
1925年前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渐趋看好,故伪造者开始出现。有人让李苦禅仿齐师作品,他坚决谢绝。1926年齐翁赠诗有云:"苦禅学吾不似吾""苦禅不为(不造老师假画)真吾徒!"此时李苦禅往往发挥齐师的笔墨画自家的题材,例如他首创的将渔鹰移入写意花鸟画即如是,恰好白石翁也首创将渔鹰移入写意山水画中;1927年齐翁在李苦禅作的《群渔鹰》上题七绝一首后又题"苦禅仁弟画此,与余不谋而合,因感往事题二十八字。白石翁。"
傅抱石生于1904年,卒于1965年,在其并不算长的六十二年生命中,作品传世的最早年份大约是1923年(癸亥)之后,自号“抱石斋主人”始。1981年金陵书画社出版的《傅抱石画集》开首的山水四条屏,可能是目前存世傅抱石最早的作品。
哥窑制作精致,釉色莹澈,深受世人珍爱,为历代藏家所重视。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载:明仁宗当太子时,因偏爱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署成化款,在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馆均有收藏。清代的仿哥窑产品多出自江西景德镇,以白瓷土为胎(注:宋哥窑无纯白瓷胎),造型比例失调,呆板无灵气。20世纪80年代大批现代仿品充斥市场,其胎体过重或过轻,胎质过细或过疏,釉光“火刺”明显,器型轮廓生硬,多为粗制滥造,无收藏价值。
在节目形式上,打破常见的嘉宾谈话评宝模式,引入海选元素;在节目包装上,强调现代、时尚、大气、雅俗共赏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看点,还建立了栏目与收藏三级市场的联系,整合了全国收藏资源,同时,解决了节目雅与俗、文化品位与大众口味等一系列矛盾。《华豫之门》作为文化类节目,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一路探索,一路收获,在文化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苦禅老人辞世之后,其作品虽无商场炒作,但历久弥清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含的人格精神却在有识之士们的心目中渐趋明晰。再加之新贵们附庸风雅的时髦追求,以及名贵礼品在交际场上的趋热需求,苦禅老人的画价正在依照“自然市场规则”,虽慢而稳地上升着,近几年则升势尤显,一幅售价30万、60万、180万元乃至500万元左右的已不乏例。于是伪造之作亦日见其多!从私下出手的到画店出售的,从“小拍会”到大拍卖行,李氏赝品月月皆有,于是花重金购为珍宝者,多成宣纸垃圾,而卖出者则有“一经认购,概不退换”为铁盾,竟无人担责!因此,辨伪之事,已成收藏界关心之首,对待市场上苦禅老人的遗作亦概莫能外。
不过此时李苦禅为学习目的而临摹的八大山人之作,由于力追其水墨效果,往往用老宣纸(略有些"香灰地子")旧松烟墨为之,画面效果竟十分乱真。日后他本人曾"荣幸地发现",有画商将其仿八大山人之作挖去"李苦禅摹"与姓名印章,伪造八大山人名款与"各圆"或八大山人四字合一的符号印章,充为八大真迹骗人,竟能瞒过行家里手!由此亦可见李苦禅当年笔墨之功力。这时期李苦禅的作品固然以大写意花鸟画为主,但也有油画、水彩画与类似版画的作品,只是由于久经离乱,目前尚未发现他的油画,只发现1925、1926年的水彩画三幅,版画印刷品两幅,此类作品尚能突现,则弥足珍贵。此时能预感到他未来可以兴起一代画风的,只有齐白石,齐翁在1928年为29周岁的弟子李苦禅写道:"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即可知矣!"如此预言,先进且应验也!
关于八大山人如此多书画用印的来源与创作者,笔者以为大体分两类。一种是有些印章是八大山人的朋友所刻,如早期的“西江弋阳王孙”“怀古堂”“释传綮印”。另一类,就是八大山人自己所刻,这类印的印文大多与八大书法极为吻合,这类印有“驴”“可得神仙”“在芙山房”“个相如吃”“何园”“涉事”“禊堂”“白画”“真赏”。就“真赏”一印的印风看,似是八大山人晚年自己所刻,因为印文的风格与八大山人所书《禹王碑》的鸟虫篆法和《石鼓文》的笔法都非常相近。八大山人受家学影响,他的祖父朱多炡就精研古篆,“杂以古字”,所以八大山人也喜欢古篆,他的很多印章中的印文,明显是自己所书。“真赏”一印,具有鲜明的八大山人个人书写古篆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