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华豫之门鉴宝及在线鉴宝随着国内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华豫之门》审时度势,于2006年5月推出《华豫之门》收藏版,为收藏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藏品、展示藏品的平台,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感受古代文明的窗口。
2020华豫之门华豫之门联系电话鉴宝电话
不仅如此,因为这类纸张的易揭性,傅抱石生前也曾利用过纸张的这一特性,作品画完之后将其一揭为二,最上面的一层拿去付裱。这样一揭,原先用的水、墨、色等有相当部分便留在了下面的第二层上,而上面的一层原作便产生了一种特别明快水淋的感觉,然而要保留用笔很重的习惯,却又不是很薄的纸张可以承受的,这就是装裱以后令人费解的原因,误认为傅抱石用的是薄纸,其实不然。此外,有时剩下的第二层,傅抱石觉得其可自成一画,再行加工而成一张显得非常别致的作品的事也是有的。当然,也有傅抱石生前未及处理,而后有好事者添加使之“完成”,这两种情况都有,而且有山水,有人物,亦有人景山水。
我们有时在某些画册上看到两张傅抱石的作品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墨色感觉相异,常常一张有款而另一张无款,或有印无款(印是后人加上去的),就是这种情况。傅抱石自己曾说:“拙作的面目多,几乎没有两张以上布置相同的作品,实际这是造化给我的恩惠。”但是这并不妨碍傅抱石同一个题材画上许多遍,甚至几十遍。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八大山人晚年的许多书画精品,上面几乎都钤盖了“真赏”一印,既说明了八大对这些作品的自赏与满意,也足以证明“真赏”印是八大山人晚年最常用的书画自用印。
2008年10月,《华豫之门》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新改版。这次改版效果社会反响强烈,每一期节目播出后,栏目组都能接到上千个要求参与节目的热线电话。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鉴宝活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群众参与。
哥窑制作精致,釉色莹澈,深受世人珍爱,为历代藏家所重视。其仿品最早始于明代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载:明仁宗当太子时,因偏爱哥瓷,曾令人成功地仿制,署成化款,在北京、台北两地博物馆均有收藏。清代的仿哥窑产品多出自江西景德镇,以白瓷土为胎(注:宋哥窑无纯白瓷胎),造型比例失调,呆板无灵气。20世纪80年代大批现代仿品充斥市场,其胎体过重或过轻,胎质过细或过疏,釉光“火刺”明显,器型轮廓生硬,多为粗制滥造,无收藏价值。
据统计,八大山人一生书画用印多达90余枚,早期的刃庵、释传綮印、个山、法堀、耕香、灯社、一笑而已、净土人,中期的八还、八大山人、个相如吃、驴、可得神仙、浪得名耳、夫闲、白画、禊堂、涉事、口如扁担、画渚、在芙山房、黄竹园,晚年的真赏、遥属、何园、拾得,这些不同时期的书画常用印,对鉴别八大山人作品的分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早期用印,基本是1680年以前的作品,如《传綮写生册》《梅花图三开》《墨花图卷》;中期的用印,是1680—1700年间的作品,如《个山杂画册》《墨笔杂画六开》《安晚图》《河上花图卷》等;晚期用印,基本是1700—1705年,其去世前几年的作品,如《双鹰图》《双栖图》《松柏同春图》等。
现在历劫幸存的此阶段之李画很少,却多系真迹,而不识货者多以其老年风格比照,往往失去收藏良机。对于这一阶段的李苦禅绘画,齐白石恩师在1950年春天的一段题字作了最概括的总结:"雪个先生(即八大山人)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庚寅秋九十岁白石题"。
这些人员60%来自外省,其中也有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友人;新浪、酷六、暴风影音等多家国内网站与栏目联系要求合作;开播5年,数万名群众参与了栏目组织的文化活动;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排位中《华豫之门》稳居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4~6位。
康熙时期在珐琅彩瓷制作的基础上,景德镇窑开始烧制的粉彩瓷器,主题纹饰近似珐琅彩瓷,古典富丽。雍正早期有康熙五彩风格,粉彩纹饰多绘团花、团蝶、八桃蝙蝠(喻意多福多寿)、过枝花卉、水仙灵芝、仕女、麻姑献寿、婴戏等。纹饰明显疏朗、规整。乾隆朝粉彩的常见纹饰有山水、婴戏、九桃、瓜蝶、百鹿、花鸟、仕女、百花(亦称“百花不落地”)、八仙、云蝠、福寿、缠枝花、皮球花、花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