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的渊源与由来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
清朝货币。清代货币、纸钞、铜币并行,至嘉庆年间发行新式银元,而光绪年间铸行金、银币更多。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发行,成色为91%。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XX省造”或“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银币背面外圈顶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XX省造”或“造币总厂”字样,下面为英文“库平七钱二分”,内圈铸有中心为蟠龙图,品相精致,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民国三年袁大头(壹圆) 直径:3.9cm 成交价:3,980,000
民国三年袁大头(伍圆) 直径:4.5cm 成交价:4,200,000
光绪元宝 户部 直径:3.9cm 成交价:1,680,000
光绪元宝 湖北省造 直径:3.8cm 成交价:2,200,000
光绪元宝 湖南省造 直径:3.9cm 成交价:2,680,000
光绪元宝 广东省造 直径:4cm 成交价:3,360,000
宗宁重宝 直径:3.5cm 成交价:3,200,000
咸丰重宝 直径:2.8cm 成交价:2,860,000
大清银币 宣统三年 直径:3.9 成交价:800,000
宣统通宝母雕 直径:2.8 成交价:1,280,000
正隆元宝 直径:2.5 成交价:980,000
永泉通宝 直径:3.1 成交价:2,220,000
五铢钱 直径:2.5 成交价:1,500,000
坐洋 法属印度支那币 直径:3.8 成交价:880,000
乾隆通宝 直径:2.5 成交价:1,580,000
天元重宝 直径:2.4 成交价:4,000,000
顺治通宝 直径:2.8 成交价:580,000
皇宋通宝 直径:2.5 成交价:4,6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