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活,则经济活;交通快,则经济快。
交通,犹如流动于地区的条条“血脉”,纵横于整个县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带来活力。
横连东西、纵贯南北、放射机遇,绵广高速、正在建设的西成客运专线贯穿广元市剑阁境内,下普快速通道拉近了新老县城,绵万高速公路北线走向争取成功。一张便捷高效的路网渐次织就,成为支持剑阁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
通乡通村、通路通车、城乡一体、惠民利民,一条条延伸在城乡的农村公路为村民服务,为农村经济腾飞注入强大动力。
……
坚持大动脉、内循环两手抓。近几年,堪称剑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最快、数量最多、成效最大的时期,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县委、县政府不回避矛盾,查找影响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问题,对症下药、立说立改,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实力,为加快形成全县现代交通体系注入了新动力。
打通大动脉 铺起发展金色走廊
剑阁,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之美誉。同时,拥有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国家4A级景区剑门关、翠云廊等。2009年,该县被列为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提出和实施了“加快建设乡村路、打通联网断头路、便捷连接大动脉、争取腹心大通道”的交通发展思路,加快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重大站场建设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交通行业管理机制,推动全县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
确立了“联接大动脉、完善大网络、构建大流通、推进大发展”的发展目标,这犹如一把开山巨斧为剑阁劈开封闭与沉寂,为剑阁凿刻出一幅充满希望的蓝图。
9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下普(下寺至普安)快速通道建设中的龙王潭水库大桥,齐整的桥墩在山岭中蔓延。建设工地上一片繁忙:捆扎钢筋、焊接、切割,不远处,挖掘机挖山开路,风镐发出“哒哒哒”的声响……下普快速通道工程于2012年10月18日开工建设,如今已初具规模,预计2015年底能建成通车。
下普快速通道,是国道108线剑阁县境内下寺至普安新改建工程项目,起于剑阁县城下寺镇三江口,经两河口、凉水沟、大吊岩、龙王潭、弥家湾、母家窝、文家岩、刘家河止于普安镇三江大桥南岸桥头,与国道108线相接,路线全长30.029公里,同比原国道108线剑阁县境内下寺至普安段缩短里程约14.9公里。
原需50分钟以上的车程今后可在25分钟内到达,绕过了国家4A级景区剑门关,并可为剑门关旅游线路分流交通压力。工程概算总投资8.36亿元。截至目前,完成总投资4.88亿元。
用剑门关镇酒店负责人卫少能的话说,下普快速通道建成后,景区相对封闭建设,“做深旅游”的发展就一步步展现出来。随着剑阁县高速路入口旅游文化产业园、游客集散中心等文旅融合配套设施的建设,景区便逐渐成为了世外桃源,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过境游的部分游客不得不死心塌地的在景区内徜徉,游客用脚去征服的景点比车轮换取的更弥足珍贵,那时“桃源”就真正置身“世外”,远去了喧嚣,增显了神秘。
目前剑阁县老城普安镇的过境交通是造成交通拥阻的主要原因,下普快速通道从抄手改道至刘家河直接连三江大桥,普安新汽车站建于三江大桥处,将来到下寺和广元的车辆从车站出发或从108线过往均不再从城区内通过,对解决老城的交能拥阻将起到极大的缓解作用。
无独有偶,在剑阁县江口嘉陵江大桥建设现场,一座高大的桥梁横跃嘉陵江,将剑阁县江口镇和昭化区丁家乡连为一体。江口嘉陵江大桥是2012年11月22日集中开工建设的交通项目之一。该桥是连接嘉陵江两岸亭子口移民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大桥建成后,通过江口大桥到广元城区将更加方便。”江口镇长江村村民张永鹏发自肺腑地说。以前到广元城区只能经剑门关镇、下寺到广元,单趟得2小时40分钟左右。桥修好后,从江口到广元可经丁家乡、虎跳、昭化城区到广元城区,将会节约1小时车程。
据介绍,在今年全县的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中,下普快速通道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8830万元。其中第一标段正在进行路基、桥隧工程施工;第二、三标段路基正在进行水稳层基层铺筑,桥梁等控制性工程完成工程量的80%以上;
剑山大道一期A标段正在进行路面铺筑;剑山大道三期国道108线剑门关服务区至污水处理厂新建通道项目已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将投入实施阶段;
全力协调配合推进宝成铁路危岩整治、江口嘉陵江大桥和西成客运专线及剑门关站建设工作。目前,宝成铁路危岩整治剑阁路段已基本通车,江口嘉陵江大桥桥墩浇筑和引道路基、挡防工程全部结束,正在进行桥梁吊装和引道三灰铺筑;
普安二级汽车客运站已完成河堤、堡坎修建和主站房三层楼框架浇筑,目前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工程和停车场施工,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成功争取绵万高速剑阁段北线走向方案(路线起于梓潼东、途经梓潼县马迎乡、剑阁县国光乡、白龙镇、羊岭镇、苍溪县白桥镇、马桑乡、伏公乡等至巴中市);
……
大交通正铺平各种资源聚集通道,带动剑阁经济驶上发展的金色大路。这更是剑阁县交通系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两手抓、两不误的真实写照。
织乡村路网 筑起幸福康庄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家喻户晓的新时代谚语揭示了一个被实践不断证明的发展规律,那就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没有公路就无出路。
水泥路(油路)到乡到村,打造40分钟县域经济圈,畅通内循环。
在今年全县半年交通总结会上,县交通局局长孙俊通报:"2014年1-8月已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88亿元,占目标任务的58.8%;向上争取到位资金1.66亿元,占目标任务的62.3%。通乡油路和农村公路改善70多公里(剑盐路28.9公里、高开路13.09公里、吼柘路15公里、鹤羊路17公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0.5%。立项47个乡镇181个村594.35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路面基础工程493.05公里,完成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182公里,完成投资35400.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60.6%。
数字是枯燥而乏味的,但简洁的数字可以直观地见证变迁,诠释进步,浓缩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门口这条路硬化了,晴天路上没土,下雨天也能出门,客车开到村里了,党和政府给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说起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变化,吼狮乡人马垭村二组村村民张绍奇逢人便夸。
难得一见的是,在演圣镇天马村村民修建公路时,平时有些矛盾的村民也抛开前嫌走到一起。村民开始吃“转转饭!”每家每户轮流为群众提供两天生活,每天早上和中午40多人一起吃饭,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看着成型的水泥路一步步向自家家门前接近,再苦再累我们都是高兴的,干起活来也更有干劲儿......”村民何东明高兴地说道,“我们不光要把路修好,还要把路管理好。”该组按照每户管养30米路的原则,将已建成的道路养护、保洁责任分段包干到各受益农户,并在每段路面上写上责任人的名字,使户户成为修路者,又是护路者。
有人说,交通的改善不仅改变了路,更是改变了贫穷,这对剑阁县清潭村来说,就是最好的例证。
“路修好了,烟叶运输方便。”10日上午,剑阁县西庙乡清潭村村民刘素玉告诉记者。过去村民到县城来回一趟得要一天时间,而如今,眼前这条水泥路,成了他们村的“快速致富通道”。
剑阁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多半村庄位于山区。清潭村便是众多小山村之一,尽管清潭村距离县城26公里,但过去由于道路泥烂、交通闭塞,去一趟县城基本上就靠两条腿,要走上半天才能到达,搬运肥料、种子等都靠牛拉、马驮,拖拉机进村要靠七八个壮劳力硬生生推进村。加上土地贫瘠,“贫穷”一直是这里的代名词。
现如今,偏僻的小山村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的大瓦房,近四成人家还盖起了小洋房。特别是今年,村子里规划了整齐的房舍,拓宽并硬化了村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变成了平坦敞亮的水泥路,结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晴天是布鞋、雨天变水鞋”的日子。
同时,便利的交通也带动村子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素有“烟叶第一村”之称的清潭村以烟叶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烟叶种植面积350余亩,全村每年烟叶销售总产量约一千担,直接经济效益达110余万元;300余亩的核桃苗长势喜人,前来签约订单的客户有增无减;养猪、养鸡大户不断涌现,村养殖业蒸蒸日上,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达6500元。
今年1至8月,全县实施县乡公路新改建项目4个73.99公里。其中,吼柘路15公里已完工通车;在建项目3个58.99公里,剑盐路正在进行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高开路和鹤羊路正在进行水泥路面铺筑。
通村水泥路建设目标300公里,立项47个乡镇181个村通村水泥路594.35公里,已完成路面基础工程493.05公里,完成水泥混凝土路面铺筑182公里, 占目标任务的60.6%;
元山三级客运站已完成挡护和基础施工,剑门关汽车客运站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王河、摇铃和锦屏等3个农村客运站点正在进行设计工作,44个招呼站建设项目正在建设。
临星桥、太平桥维修加固已完工;东宝龙泉桥等5个农村危桥改造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财评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施工单位比选;柘坝龙林中桥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黄家沟大桥项目已完成立项和设计单位招标工作。
已全面完成升钟库区和亭子口库区小沟头、鹅颈项、黄泥坡、张家拐等10个公益性渡口和小码头建设。
发展“车轮经济”,路随产业走,产业围路转。这是剑阁完善乡村路网规划的最基本定位。
全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新村建设、产业集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沟渠整治、农村新居工程建设及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方便了群众出行,改善了村容村貌,又带动了产业发展,繁荣了农村经济,提高了群众生活。 断头路没了,产业园区路筑起了,幸福洋溢在百姓的脸上。农村公路综合效应得以凸显。
据悉,从2011年至2013年底,剑阁县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22.9亿元,改造维修破损道路1481.648公里,实施县乡道公路新改建项目17个243.49公里,硬化村道公路1716公里,村道公路通畅率达95%以上,初步建成外连内畅的乡、村道公路网络,既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出行难”问题,也成为教育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最急盼事情的有效载体。
系上“保险带” 确保群众安全出行
路,越来越多;里程,越来越长。安全便摆上了日程。
如何形成高效、优质、安全、舒适的道路运营体系?提高管理水平,让广大群众安全出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选,也是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核心。
“是安保工程让我看到了明天的太阳。”一位客车司机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他驾驶中巴车跑客运,在开到一个急弯的时候,由于刹车突然失灵,客车载着20多名乘客向路边的悬涯冲去,当时,由于速度较快,车辆几秒钟就到了悬涯边上,没想到,平常并不起眼的波形防护栏挽救了这20多条生命。从事故现场的照片来看,波形防护栏将客车牢牢地拦在了路边,客车车身和轮胎被防护栏勒出了深深的印痕。“是安保工程救了我们一命,我们全车人都感谢它。”客运司机说。
“我县在新建公路工程中,实行安保工程同时设计、同步施工,使得安保工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努力推进安保工程向农村公路延伸。”剑阁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孙俊说。
为了确保全县公路安保工程可持续发展,实现公路安保工程成本最小化、功能最大化、形象人性化、环境和谐化,县交通局根据各乡镇的公路状况和乡镇的配套财力,不断加大全县安保工程投入,并不断创新实施模式。
“安保工程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减轻了交通事故的危害程度,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公路交通行业的认同感。”县交通运输局办公室副主任李建萍告诉记者。
近年来,县交通运输局会同相关部门,多次对重点路段进行勘察,根据公路等级、交通量和事故隐患评估等情况,坚持安全、经济、适用原则,因路制宜,并按照国家、市、县里对农村公路安保的总体要求及技术标准,对特殊危险路段提高安全设施设置标准等级,对防撞设施进行加固加高处理,对急、暗弯道和长下坡等容易引发事故的路段增设波形防护栏、必要的警告、引导标志和标线等安全设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