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商铺首页 >> 行业资讯 >> 详情

黎阳的成都修辞

时间:2017-04-19 15:23

  诗人黎阳刚出版的诗集《成都语汇》明确告诉我们,写一个明确主题的诗就不能不强烈地表达出来个人的观点,也就是说,从今以后,提到成都诗歌的时候,诗人黎阳或许是一个被举到的重要例子。

  黎阳的诗不像成都的诗,或者反过来说,成都的诗不是黎阳那样的。至少我的成都印象——喜剧效果在黎阳那里没有强有力的表现出来,全国读者的印象,是莽汉主义、非非主义和四川五君的成都;但以语汇的形式建筑成都并建立了“成都语汇”这一奇异的异乡人视角,黎阳的尝试虽在技术上有些生疏不过围绕词语的经验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输出了谨慎的见解。

  “成都语汇”(为什么不是“成都词汇”?)一词有其局限于概念的含义,但又丰富的令人兴奋,这种感觉只有到过成都的人才会理解黎阳基于一种词源学的考虑赋予了成都的具体形象和存在形态,但那种对成都的猎奇式的读解一定会表示失望,截至现在,成都至少有不低于一百种虚妄和不必要的定义,这很正常,因为诗人到了成都就是做这个的。

  某种意义上说,“成都语汇”就是一种“庞大的隐喻”——如何建立诗和隐喻的关系,黎阳清晰的表达出自己对虚无主义形象发现的惊奇。在《庞大的隐喻:落在春熙路北口上的交通大桥》一诗中,黎阳使用了和外在相反的方法来处理一种空间感,对诗而言,语言的直觉即诗的某种洞见,他的虚无主义尽管会遭到忽视但反映的恰是一种现实景观,这种高度的建立起隐喻和语句关系的个人化叙述癖好,处理得足够有趣又不失个性。

  《深刻的警语:西货站路312号》激起了我的阅读惊喜,这首诗的句子滚雪球般宣扬了一种言语和存在的现实主义,在一个具体的地址里(“西货站路312号”)黎阳端正了他的诗写和隐喻的根本关系——异乡人的此在定义了一种对生活的洞见。

  这几首诗,或反讽或自嘲,都是从内部体现的:《清江中路:一丘之貉》写了一种尴尬的场景,逼仄空间里(“公交车上”)的距离感传达出了可怕的冷漠;《金沙车站:一支香烟的力量》里有一种被压抑的孤独感,他从“香烟的味道”经验里获得了一丝自怜的态度;在《莫名的忧伤:天府广场的地铁站》里我们发现了怀乡病,在《成都的夜:在宽窄巷子上空流淌》里,怀乡病被发展成了一种以己作乐;《天府立交:高架桥》将冷嘲和抽象融于恢弘的气势里,《日暮西岭:透明的雨》则带着缓慢的倦意。借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异乡人式的成都印象是从内心建立起来的,黎阳的很明显的个人化异乡人视角推崇形式而忽视浮于生活表面的东西。对内心的苦难黎阳是警惕的,他并没有将某种所谓的苦难设计进了诗的情绪中以掩饰他的客观状况,而是钟情于情感的谬误以反讽的语调抵制着最轻浮的激情修辞学。

  如果说这部诗集是一个“异乡人”的故乡记忆,那是错误的,《成都语汇——步行者素写》是所有“异乡人”的一面镜子,以我的经历和经验观察,任何一个生活在成都 的人,最后都会压倒性地属于成都,而没有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