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21 14:18
为什么冷干机换热器中冷、热流体多采用逆流的形式?
在换热器中,随着热量的转移,冷、热流体的温度也同时起着变化。例如,在水冷式后部冷却器中,空气温度从120℃左右降到40℃左右,冷却水的温度从30℃左右升到35℃左右。因此,沿传热表面不同的截面上,冷、热流体件的从温差也是不断改变的。在传热计算中,一般采用一个平均温差来代表整个换热器中冷、热流体间的温差。
平均温差的大小与冷、热流体的相对流向有关。两流体平行同向流动,称为顺溜;平行逆向称为逆流;垂直交叉流动称为叉流。在冷、热流体的性质、流量、进出口温度及换热面积都相同的条件下,逆流布置时,冷、热流体间具有最大的平均温差,叉流次之,顺流最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平均温差越大,传热量就越大,换热效果就越好。对于传递相同多的热量,所需的换热面积就可减少,换热器的制作材料消耗减少,运行占地空间也少,因此,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此外,在换热器中,同一截面位置的热流体温度一定高于冷流体温度,如果采用顺流布置,则热流体出口的终温仍高于冷流体出口的终温。而采用逆流布置,则热流体出口的终温可以做到远低于冷流体的出口终温。所以在冷干机换热器设计时,多采用逆流布置形式,有时为了结构需要不便逆流布置时,也尽量采用叉流布置,这可通过加设折流挡板来实现。
采用肋片管为什么能提高传热效率?什么是肋化系数?
以冷干机蒸发器中常采用肋片管来增强传热为例来作说明。根据管子的传热公式(按管子外表面计算)
Q= α2A2(1)λAm(δ)α1A1(1) (1)
式中 Q──传热量
t0、ta──分别为管内侧制冷剂蒸发温度和管外侧压缩空气温度
α1、α2──分别为管内侧制冷剂和管外侧压缩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
A1、A2分别为管子内、外表面积
∑λAm(δ)──为导热热阻项,包括水层热阻、管壁热阻顿号油膜热阻等
Am──为每项热阻层的平均面积(可取管子内、外表面积的平均值)
α1A1(1)──管子内壁对制冷剂放热时的对流热阻
α2A2(1)──蒸发器内压缩空气对管子外表面放热时对流热阻
如果要提高冷干机蒸发器的传热强度,在一定的温度差(进气温度和压力露点)下,必须设法减小各热阻项的数值。例如尽量防止油污杂质污染换热铜管表面,不要让蒸发器筒内积水,以及改进肋片管的加工技术等,但这仅仅是减小了导热热阻项。从对流热项看,如果能够设法提高放热系数,则可以降低该项热阻,对于氟利昂制冷剂在管内蒸发时,放热系数一般为1600-4500kJ/(m2·h·℃)左右,在管外对压缩空气放热时的放热系数一般在100-300kJ/(m2·h·℃)左右,随压力变化而变化,要进一步提高放热系数是十分困难。但从对流热阻 α1A1(1)和α2A2(1)来看,不仅由放热系数α决定,还和换热面积A成反比,加大换热面积同样可以达到减少对流热阻的目的。因此,在工程上,经常在放热系数小的一侧装上肋片,来加大换热面积,以求减少该侧的对流换热,提高传热效率。
管外加上肋片后,外表面积由A2增加到Al,则压缩空气侧的对流热阻将从α2(1)减小到A1(Al) (Al),肋片管外表面面积与内表面面积之比,即β=A1(Al)称为肋化系数。
显然,肋化系数也可用两侧的对流放热系数之比来定义,即β=α1/α2。
冷干机换热器肋片管的肋化系数取多少为好?
当两侧换热系数α1、α2相差较大时,在α1、α2较小一侧加肋片可有效增加传热,理论上讲,如果肋化系数β=α1/α2,即可取得最大的肋面面积,但受工艺及肋片间形成的小换热条件的限制,目前常取常数β=10-20。当管道壁面两侧流体为同类时,由于对流换热系数无多大差别,则不必加肋片或两侧同时加肋片。例如,在压缩空气冷干机中,由于预冷器中进行的是空气与空气的热交换,两侧换热系数α几乎完全相等,所以就不采用肋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