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蒲葵,学名:Livistona chinensis R. Br , 又名葵树、扇叶葵、葵竹、铁力木,棕榈科蒲葵属,单干型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冠紧实,近圆球形,冠幅可达8米。叶扇形,宽1.5-1.8米,长1.2-1.5米,掌状浅裂至全叶的
1/4-2/3,着生茎顶,下垂,裂片条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在深裂为2,叶柄两侧距骨支沟刺,叶鞘褐色,纤维甚多。肉穗花序腋生,长1米有余,分枝多而疏散,花小,两性,通常4朵聚生,花冠3裂,几乎达基部,花期3-4月份。核果椭圆形,状如橄榄,熟时亮紫黑色,外略被白粉,果熟期为10-12月份。 核果椭圆形,状如橄榄,长1.8-2.2cm,径1-1.2cm,黑褐色。种子椭圆形,长1.5cm,直径0.9cm。花期4月。
分布与特征
分布: 中国特产,原产地秦岭-淮河以南。中国华南(粤、桂、滇、琼、台)、琉球与小笠原岛。
形态: 单干,高10~20公尺,干径可达30公分。叶掌状中裂,圆扇形,灰绿色,向内折叠,裂片先端再二浅裂,向下悬垂,软纯状,叶柄粗大,两侧具逆刺。肉穗花序,作稀疏分歧,小花淡黄色、黄白色或青绿色。果核椭圆形,熟果黑褐色。
本种外形与棕榈较相似,难于区分,区别如下:
1.体型大小。棕榈最高仅十米左右。而蒲葵长到二十米高都是很常见的,且蒲葵叶较大,茎杆较粗,生长较快。
2.外形差异。棕榈叶柄上只有许多连续分布的小钝刺,而蒲葵叶柄上是相互分离的尖锐倒刺。棕榈叶片不仅小,叶裂较深,而且正常情况下(未受外力伤害)叶裂末端不下垂而挺直;蒲葵叶则较大,叶裂较浅(因此我们常用的蒲扇一般是用蒲葵叶加工而成的,棕榈叶不但产量少且小,叶裂深,不适合做扇子),叶裂尖端自然下垂。 而且蒲葵茎杆上的纤维较棕榈的少,且易脱落而露出树干;棕榈的则浓厚而密,不易脱落(有些地方为生产棕皮或为美观将其人为剥落,棕皮是我国传统出口物资。),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3.性别类型差异。棕榈雌雄异株,蒲葵雌雄同株。可从花序上辨别,但较难。
4.分布差异。棕榈可耐-10°C低温,北到陕西南部、黄河中下游,南到华南、越南均产。而蒲葵耐寒力差,国内仅见于华南和西南某些地区(秦岭以南、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台湾、云南南部、福建南部,江西南部等地)。
习性
日照: 属阳性植物,通常日照需充足。
蒲葵照片集锦(10张)
花期: 每年有两次开花,主花季3月上旬至5月上旬,副花季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出现机会较少。
管理: 生性喜高温多湿,耐阴,耐寒能力差,能耐短期0°C低温及轻霜。生长适温约摄氏20~28度。以含腐殖质质之壤土或砂质壤土最佳,排水需良好。
繁殖: 播种法来繁殖,春至夏季为适期。【繁殖培育】播种繁殖,用法用量,种子1~2两。
用途
【性味归经】甘、涩,平。
【功能主治】
种子:抗癌。用于食道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白血病。
根:止痛。制成注射剂治疗各种疼痛。
【景观用途】丛植或行植,作广场和行道树及背景树,也可用作厂区绿化。小树可盆栽摆设可供观赏。树干可作手杖、伞柄、屋柱,嫩芽可食。叶可制扇(广东江门新会葵扇驰名全国)
药用价值综述
种子:抗癌。用于食道癌、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白血病。
根:止痛。制成注射剂治疗各种疼痛。
【用法用量】种子1~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蒲葵酒
[配方] 蒲葵、蒲公英、夏枯草各30克,黄酒250毫升。[制法] 将前3味切碎,置砂锅内,冲入黄酒和水250毫升,置火上煎至减半,去渣备用。
[功用]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急性乳腺炎。
[用法] 口服。每次服80-100毫升,日服3次。并以药渣外
敷患处,每天换药1次。蒲葵叶
别名:蒲扇、败扇、故蒲扇、败蒲扇
功效:收敛止血;止汗
科属分类:棕榈科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自汗;盗汗
各家论述:论蒲葵叶灰止血,利小便功同蒲黄:张石顽:“蒲灰止血、利小便,与蒲黄不异。汗即血之液,放取多曾沾汗之旧扇烧灰,主治睡汗,同气相求之妙。”(《张氏医通》)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剪下叶片,切碎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国南部。
功效分类:收敛止血药;止汗药
性状鉴别:完整干燥叶大,形如扇,直径可达lm以上,掌状深裂,直达中部,裂片条状被针形,宽约2cm,至顶端渐尖,深2裂,分裂部分长达50cm,下弯;具长叶柄,可达lm余,平凸状,下部边缘有2列倒钩刺。气微,味淡。
性味:味甘;涩;性平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蒲葵的叶。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煅存性研末,3-6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