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
产品参数
-
适用范围:汽车发动机、工业设备、矿山机械
-
主要成分:矿物油、合成油、二硫化钼(MoS2)、抗氧化剂、抗磨剂、防腐剂、防锈剂、极压剂
-
特点:耐高温、抗磨损、 抗氧化、抗磨损
润滑脂中的杂质(如颗粒团聚)也可能作为微观缺陷,引发脆性断裂。
3. 高温加工或使用环境的影响
在高温(如PC加工温度280320℃)下,润滑脂可能分解产生自由基或酸性气体(如SO₂),引发PC氧化降解或交联反应,进一步降低材料性能。
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描述
某PC+10%玻纤零件表面涂覆白色特种润滑脂3号后,出现组装后开裂问题。可能原因包括:
润滑脂中的含硫或酸性成分与PC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分子链断裂;
零件本身内应力较大,润滑脂加剧了应力集中。
2. 验证与解决方案
更换润滑脂类型:改用与PC相容性更好的润滑剂(如硅基润滑脂或全氟聚醚类),避免含硫、酸性或极性成分的添加剂。
控制内应力:通过退火处理(如120℃下保温24小时)释放PC内应力,减少裂纹风险。
工艺优化:降低加工温度或缩短高温接触时间,避免润滑脂分解产生活性物质。
预防与改进措施
1. 润滑脂选择原则
化学惰性:优先选择不含硫、酸性或极性溶剂的润滑脂,推荐硅油、氟素脂或矿物油基润滑剂。
热稳定性:确保润滑脂在PC加工温度范围内不分解,避免产生气体或自由基。
2. 材料与工艺优化
增韧改性:在PC中添加增韧剂(如硅氧烷共聚物或弹性体),抵消润滑脂可能引发的脆性。
表面处理:对PC表面进行涂层保护(如硅烷偶联剂处理),阻隔润滑脂的直接接触。
3. 检测与监控
化学分析:通过FTIR检测润滑脂成分,排查含硫或酸性物质。
力学测试:对比涂覆润滑脂前后的PC冲击强度,评估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