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2011年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拍出四亿元的天价,继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4.368亿元拍出)之后,掀起又一轮古代书画的拍卖热潮。
一幅画,四个亿,对业外人士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对知道内情的人来说,却在预料之中。
首先,元代书画的整体价格在拍卖市场上就很高。元代时间不到百年,却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天地,还诞生了赵孟俯,以及被后世统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书画大家。 古代书画的寿命只有一千年左右,而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元代书画,尤其是名家书画,显得弥足珍贵今天元代书画已经非常稀少,而且大部分作为国宝,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鲜有散落于民间者,即便有,也不肯轻易出手。这就使得元代书画极少露面于海内外各拍卖场中,偶有露面,就显得“牛”气冲天。
其次,“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其书画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代表着元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2010年,他的“秋山萧寺图”以1364万元成交,“煮茶图”更是以3136万元的高价成交,而“稚川移居图”四亿多元的成交价,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拍卖史上最昂贵的古代画作。
独特的“繁线密点”绘画风格 “稚川移居图”为立轴,设色纸本,纵120厘米,横56.7厘米,描绘了东晋葛洪携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罗浮山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境内。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画中骑在牛背上的葛洪,身穿道袍,神情专注于手中的书卷,边走边看,全然不顾随他同行的家人。 他身后,妻子和两个孩子同骑在牛背上,小的抱在怀里,大的坐在身后。随葛洪夫妇一起移居的,还有他的仆人们,他们或提着鸡笼,或牵着牛羊,或挑担负重,把生活必备之物搬运到山上,一路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几间茅草屋掩映在深山之中,屋前的庭院里,先行到达的仆人,在打扫庭院,迎候主人的到来。画面非常有感染力。 “稚川移居图”通幅运用焦墨,间浅赭色。峰峦叠嶂,楼阁参差,整个画面显得生动细腻,笔墨沉酣,当是王蒙的成熟代表作。王蒙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俯的外孙,从小跟着外祖父学画,诗文书画皆有家传,绘画成就尤高。 他的山水画,早年受赵孟俯的直接影响,后来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开创出独特的“繁线密点”绘画风格,他独创了牛毛皴法,这种皴法非常柔细,很像牛毛,特别适合表现南方山水的温润秀美。 王蒙为何钟爱“葛稚川移居” “稚川移居图”画中描绘的不是北方的崇山峻岭,而是南方茂林修竹的小溪潺潺,其“煮茶图”,也以卷曲,细密的皴笔,表现山石的肌理结构,画面流畅娟秀,挺拔而柔和。同样使用牛毛皴法的存世画作还有“幽壑听泉图”,以及“夏日山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太白山图”(辽宁省博物馆藏),“青卞隐居图“(上海博物馆藏)等。
除此次拍卖的“稚川移居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蒙另一幅“葛稚川移居图”,同样是描绘葛洪隐居罗浮山的情景,不同的是,这幅画中的葛洪,正牵着一只鹿站在桥上,回头张望落在后面的家人,他的身后,有背着琴的童子,牵牛的仆人,抱着孩子骑在牛背上的妇人,以及跟在牛后面行走的女眷。
专家称,除了存世的这两幅移居图,王蒙还画了许多关于葛洪的画作,那么,王蒙为何如此钟爱“葛稚川移居”这一题材呢?葛洪和王蒙,尽管两个人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身份也迥然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