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说明
钱币,是铸币,贝币,银元等等的总称,钱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中华文明开始时,就伴随这商业贸易产生了可流通的货币,五千年文明流传下来,中国古人的智慧也体现在这一枚小小的钱币上面。自20世纪起,人们就有意去收藏钱币,了解背后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还有它巨大的经济价值。盛世兴收藏,如今,钱币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高歌猛进,珍稀的古钱币价值不菲,
春秋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逐步取代西周时期广泛使用的贝币和各种实用货币,并开始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和货币流通区域。这就是黄河中游周、晋的“布币区”,东方齐国海滨地区的“刀币区”,以及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区
齐刀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生产的需求加大,货币的流通量激增。春秋时期的货币流通区域,至战国时期,范围进一步扩大,突破了国家的界限,刀币和布币在许多国家并行。
齐国是海岱之间的东方大国,拥有山泽渔盐之利,商业十分发达,一直保持自己独立的刀币体系,到其晚期才出现圜钱。刀币从春秋时期即流行于齐国,种类很多,厚大精美。从面文、形质看,越早形体越大,制作越精。而至后期,铜质渐粗糙,形体变小。
大约到战国中期威、宣之时(公元前378-前324年),齐国国势达到鼎盛时期,齐国境内的刀币皆统一于“齐法化”的形式。
齐法化旧释“齐圜化,简称三字刀。 齐法化因铸行最久、流通极广,齐境山东各地均有大量出土,故传世甚丰。旧时三字刀常被用来翻刻伪作它种刀币。齐法化”是战国后期齐国统一货币,可“合六面成规”,即六枚“齐法化”刀币首尾依次衔接,能构成规则的大圆环,铸造工艺非常考究。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公元前378—324年)为同意币制而铸行的大型倒币。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刀身通长18厘米左右,重约46—48克,因铸造粗疏而略有大小。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内凹,边廓隆起,身、柄接头处一线贯穿,无“断缘”现象。背面上部有三道水平横纹,下铭一字(光背、二字者少),常见的有:刀、化、金、工、吉、安、行、日、牛、十化、田化、一金等数十种等。
齐刀币面文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币文中前一或二字,皆为国名或地名。三字、四字和六字刀之“齐”字,均为国名。如:“节墨之法化”“节墨法化”刀之“节墨”二字,亦为地名。节墨即今即墨,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年)齐灭莱,收即墨为齐地,始铸此币,为即墨城邑名。安阳即莒之五阳之安阳,齐宣公四十四年(前412处)齐灭莒收安阳为齐地,铸此刀,亦为城邑名,莒邦法化之莒亦为齐之莒邑,故也是城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