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技巧
乾隆瓷器拍卖价格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一朝六十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 ,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 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鉴定要点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雋秀尔雅,小巧玲珑。典型器物很多,以盘、碗、杯、碗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 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新颖的造型颇多,特别是一些相类的器物,外形稍加变化,适度增减,即成一种风姿娉婷的新式样以仿古名窑器为最。
3.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显厚重。
4.釉色品种繁多,历史文献所载有五十七种,与现有实物均能吻合。因此鉴定时,可将此类作品的时代定为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间。
5.釉面有桔皮纹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青花器釉面亦有干净光润的一类,色调为青白或粉白。器口仿照 康熙时加涂一层白釉的器物,有粉青釉、蓝釉、天蓝釉、仿哥釉的橄榄瓶、双耳瓶、太白樽、砚洗炉等。
6、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青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晕散的青花尤具仿宣德的效果,有意识地用笔重点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
7、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琺瑯彩画面中所绘的人物景致,都明显缩小。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民窑中粉彩器粗细并存,大量制作,己取代清初以来五彩器的主导地位。
8.纹饰有工笔画的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支钉烧、裹足烧多种。底部有涂酱釉、蓝釉、黑釉、褐釉等多种装饰。仿古 色釉器,其足际与釉面啣接露胎处有黑色的一环线。
10.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民窑器有的瓶、杯类,足部高深外撇,足里无釉,多有旋痕马蹄折腰式盘、碗之类,不仅口面增大,器身较矮,而且足部也放宽大,端庄稳重,为一代之典型器物。仿宣德盘类的圈足多数为斜坡式,足脊外滚圆如“泥鳅背”状,修胎光滑洁净,偶有旋痕。盘类的砂底细腻光润
上海黄浦区西藏南路518号3楼,地铁8/10号线老西门下车3号口